王侠:中国汽车产业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12月30日,第二十届广州汽车展正式开幕,在同期举行的以“智行当下,变领未来”为主题的2022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大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发表致辞。
以下为致辞原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车界新老朋友,大家下午好!
在第二十届广州国际车展盛大开幕的日子,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大会也迎来了四方宾客。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向各位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再过一天半,我们就将告别2022,迎来新的一年。这一年来,我们在疫情全面防控的艰难日子里前行,经受了原材料涨价的压力、生产的压力、消费动能不足的压力,个中滋味难以言说,但我们没有荒废这个特殊的年份,更没有躺平,而是通过顽强拼搏和创新实践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第一,我们保持了市场销量的基本稳定,尽管最后两个月销售出现一定的下滑,但全年销量预计能接近2700万辆,创下近几年的新高,同比稳中有升;
第二,新能源车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00万辆大关,增幅仍然保持三位数,市场渗透率达到了25%,提前3年完成国家规划的的目标;
第三,自主品牌实现历史性成就,乘用车单月市占率最高达到57%,全年平均市占率将突破50%的标志性大关,真正成为市场上的绝对主流;
第四,汽车出口延续爆发式增长势头,1~11月,汽车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其中乘用车出口225.1万辆,同比增长57.8%,中国今年大概率会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并大幅缩小与第一名日本的差距。
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开启新的版本,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也将翻开新的篇章。中国汽车产业会面临哪些新挑战和新机遇呢?
首先,在产业层面,我们所面临的原材料成本、产业链保供和消费动能三大压力都会逐渐缓解。
汽车产业具有明显的大生产、大消费属性,因此受疫情防控影响较大。随着疫情的负面因素逐渐弱化,汽车市场的修复和回暖应该是确定的事情,但都有一个过程,不会立竿见影。无论是上游资源的开发,还是芯片的供应,短期内恐难有根本性改善。有些老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比如动力电池和普通芯片的供应),但有些新问题又开始出现(比如电池的回收利用、高端芯片进一步受阻)。
二十大之后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了稳经济、稳增长、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坚强决心,国务院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也提出支持释放出行消费潜力,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便利二手车交易,推动农村居民汽车消费升级。这些对汽车产业都是重大利好,车企一定要吃透中央精神,让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高度合拍。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国际市场上,通胀和衰退的阴影挥之不去,很可能对明年的汽车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也要要充分的思想准备,要继续打硬仗。
其次,在新能源主战场,随着传统车企转型速度加快、跨国车企入局力度加大,产业格局将加速重构。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同时,明年对新能源车的补贴也将停止,几重因素叠加,新能源车市场将百花齐放,竞争将更加激烈,淘汰赛将加速上演,尤其是在第一轮热潮中处于弱势的新势力,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生存压力。
第三,在技术和市场层面,将进入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盈利能力的比拼和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较量阶段。
3年的疫情放大了中国车企的优势,但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的短板。我认为最紧迫的就是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坚决破除卡脖子技术壁垒。除了在空白点实现0到1的突破外,在各种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出现新的短板,比如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操之过急导致的安全隐患、法律风险等。中国的汽车技术发展经历了以市场换技术、用钱买技术的各种探索,我认为真正可持续的应该是用市场养技术,让技术和市场同步发展发,相得益彰。
另外,新能源汽车得市不得利、智能驾驶不知道如何赚钱的局面急需加以扭转。在电动化、智能化新生态的跑马圈地基本告一段落之后,接下来的重点是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新商业模式的市场检验,要用基本的盈利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市场如此,对爆发式增长的海外市场同样如此,我们花了20多年的学费终于迎来了出口的黄金季节,千万不要在海外市场重走价格战的老路。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要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过去的三年是激变的三年,是静水流深的三年,不同的企业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即将到来的2023年,我们的大环境在增加了新的确定性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不确定性,有形的羁绊减少了,但无形的压力犹在,留给我们汽车人的将是一个更具挑战也能更有所作为的新年。
最后,祝各位在广州期间安康、顺利,并预祝各位新年快乐,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