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站上风口 产业化突破蓄势待发

从人造蛋、人造合成牛奶、人造牛肉到人造蜘蛛丝,“合成生物”这一概念频繁出现,给我们带来许多惊喜。

近期,合成生物概念站上风口。回顾五一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合成生物概念多股涨停,节后仍不断升温。Wind数据显示,合成生物指数(8841747.WI)从4月22日至5月8日,连续10个交易日上涨,5月9日微跌0.14%。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合成生物学应用非常广泛。近年来,相关政策对合成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多个省份加紧布局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合成生物行业产业化进程持续提速。但行业火了以后,仍需要冷静思考。合成生物产业化目前亦面临着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工业化生产等瓶颈。未来几年将是国内合成生物公司底层技术突破验证、转化落地的关键时期。

合成生物板块大涨

根据Wind数据,合成生物指数自4月22日至5月8日累计涨幅达26.26%;截至5月9日收盘,报1377.37点,较前一个交易日小幅下滑。

从合成生物概念股看,根据Wind数据,自4月22日至5月9日,蔚蓝生物涨幅高达109.48%;川宁生物、富祥药业等个股涨幅均超50%;凯赛生物、嘉必优、圣达生物、康弘药业等公司涨幅均超30%。

消息面上,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日前表示,生物制造是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新赛道和新业态,由发改委牵头,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正在联合研制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并且有望在近期出台,“生物制造+”是其中的关键内容。

国投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帅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二级市场可以看到,一大批生物医药、食品原料、生物化工等领域具有生物发酵产业化经验的上市公司正在积极切入合成生物赛道,部分公司具有产业化经验,同时国内科研水平也持续提高,现阶段中国的合成生物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

近期,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等多个行业上市公司透露其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新动向。亿帆医药董事长程先锋在近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合成生物项目首个生产线预计最快今年年底可进行商业化试生产,在产能形成后会逐步释放,目前预测在研产品上市后市场预期较好。奥锐特日前在互动平台表示,合成生物是公司的六大研发平台之一,目前已应用于司美格鲁肽、瑞美吉泮、维贝格隆等产品。

金禾实业近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致力于实现综合性生物合成创新平台的搭建,通过自研和协同研发,提升公司在生物合成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目前公司已经掌握了合成生物产业化的各项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多家处于风口浪尖的上市公司回应称,目前合成生物相关业务不具备产业化条件或收入占比较小。

截至5月9日收盘,蔚蓝生物报20.32元/股,收获7连板。蔚蓝生物是一家主营业务为酶制剂、微生态制剂以及动物保健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据公司5月9日公告,公司在合成生物领域仅设立了1个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实验室。但该实验室储备的研发项目少、投入金额小、专业人员配置少,目前仍处于前期菌种实验室研发阶段,距离规模化放大还有较大差距,并不具备产业化条件。

圣达生物5月6日公告,公司前期披露的合成生物平台目前拥有的为菌株构建、高通量筛选、检测及发酵平台。公司联合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重大维生素产品全生物合成技术和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旨在解决传统D-生物素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化学品和高危险程度的问题。目前已通过小试验证及发酵工艺优化,并已取得发明专利1项,但尚不具备产业化条件。截至5月9日收盘,圣达生物4月22日以来累计涨幅达46.05%。

富士莱近期公告,公司生物酶催化法生产的R-硫辛酸已经实现量产。2023年度,公司该类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不超过3%,占比较小,也暂未有明确扩产计划。

亦有上市公司误打误撞成为香饽饽。钱江生化5月8日公告,近期,公司关注到有媒体将公司纳入了“合成生物”的概念。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生态环保、生物农药和水务运营,其中2023年度生物农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占比总收入约15.30%,占比较小,公司目前不涉及合成生物相关的产品与业务,因此不涉及“合成生物”的概念。钱江生化5月7日至5月8日收获2连板,5月9日跌幅达5.37%。

业绩表现亮眼

随着合成生物产业化持续加速,相关公司新产品和新产能逐步落地,业绩表现亮眼,利润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合成生物指数(8841747.WI)成分股公司2023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5%。2024年第一季度合成生物板块主要公司业绩保持高增长。而在估值方面,随着后续重磅政策催化,板块估值水平有望持续修复。

具体到头部企业,华恒生物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9.38亿元,同比增长36.63%;归母净利润4.49亿元,同比增长40.32%。公司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8657万元,同比增长6.62%。

华恒生物证券事务部告诉记者,2023年,公司在秦皇岛基地、赤峰基地先后投资了丁二酸、1,3-丙二醇、苹果酸、肌醇等新产品,2024年亦规划了色氨酸、精氨酸等产品产能,不断丰富了公司产品矩阵。

凯赛生物是全球长链二元酸主导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系列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系列生物基聚酰胺等。根据凯赛生物一季报,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约6.85亿元,同比增长35.43%;归母净利润约1.05亿元,同比增长83.25%。公司表示,受下游需求回暖影响,公司紧抓市场机遇,加大产品销售力度,同时全力拓展新产品癸二酸市场,提升客户份额,因此,长链二元酸销售量、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

谈及生物制造产品竞争优势,凯赛生物副总裁兼董秘臧慧卿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物制造是一种革命性的制造方式,以生物质为原材料或运用生物方法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转化,生产过程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开采和消耗。“从产品角度,以合成生物技术开发的新产品,尤其是化学法尚无先例的创新产品,会带来新的性能、打开新的应用和性价比竞争优势。”

川宁生物是国内抗生素中间体龙头生产商。公司2023年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23亿元,同比增长26.24%;归母净利润9.41亿元,同比增长128.56%。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53亿元,同比增长100.98%。

“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在发酵产能和发酵制造水平有显著优势,在基础研究领域虽然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叶邦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非粮碳源的利用、农业领域、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等领域更具应用潜力。具体到生物医药领域,通过合成生物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很多疾病尤其是罕见病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大幅降低部分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可及性。

逐步突破产业化瓶颈

合成生物作为新质生产力成长赛道之一,政策暖风不断,行业产业化提速。

2023年10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同年杭州发布了《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同年11月,常州发布《关于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常州市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近年来,我国对合成生物以及生物制造产业的重视使得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合成生物赛道,研发及产业化均得到快速推动,一大批已经通过合成生物学开发出来的菌株顺利实现了产业化,并在部分赛道实现了替代传统化工、传统生物发酵以及植物提取的生产工艺,合成生物行业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马帅表示。

“在生物制造领域,国家已经陆续在出台一些支持政策,比如去年发布的《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可以看到国家对生物制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臧慧卿进一步表示,从企业的角度,未来希望能有对国家政策的具体落实方案和措施,例如如何从行业标准、供应链方面入手解决新的生物制造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是否能将生物制造的碳减排量转化为经济效益指标从而让生产方享受减排的红利,如何从生物质源头出发解决农业废弃物的集中管理等。

值得关注的是,合成生物产业化进度成为市场讨论热点,目前多个瓶颈仍待突破。

从宏观层面来看,“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社会需求,二是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包括人类对碳减排技术和低碳环保产品的需求;技术进步则源于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两大核心技术的突破,这为合成生物发展带来了兴奋点。”臧慧卿表示。

具体到产业链层面,马帅表示,一般来说,合成生物产业链上游为提供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以及AI等工具技术;产业链中游为平台型合成生物学企业,聚焦生物底盘的开发;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型公司在获得中游提供的生物平台后,主要聚焦产业化。

“从整个产业链的视角去看,合成生物产业化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是菌株的开发。”马帅进一步表示,例如,对于成本敏感度高的大宗原料而言,成本是关键因子,合成生物发酵水平是决定具体品种是否具有成本优势的关键环节之一,此外,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生物底盘从小试、中试、再到规模化生产,这些环节中都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

“高效的工业化大生产工程能力成为生物制造产业化成功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华恒生物证券事务部告诉记者,生物制造一般会经历更为严格的小试、中试、放大过程,去探索不同条件下最优的生产条件、工艺参数、设备选型等,这些对大规模、低成本生产极为重要。

“生物制造是一种新的制造方式,不仅要解决实验室和产业化技术的瓶颈,还面临传统产品和供应链的竞争,产品具有性价比优势是基本要求。从凯赛生物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难点同样也会成为企业的护城河和优势。”臧慧卿说。

根据中金公司研报,国内上市的合成生物企业聚焦于产品的商业化阶段,在部分细分领域取得优势地位。整体看,国内合成生物企业具有成本等优势,但面临研发平台、资本、人才、知识产权等挑战。未来几年将是国内合成生物公司底层技术突破验证、转化落地的关键时期。

西部证券认为,合成生物仍在产业化初期,中国企业有望凭借合成生物产品及成本优势,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本报记者 李梦扬

热门相关:胸大的建筑物朱在熙   狼行者   舞者金的教学   母亲的职业   让我随心所欲投资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