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传承发展,不能丢了“古味儿”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妮】“古琴乐曲大都带有哲理性,比如《梅花三弄》就表现了一种风骨。任凭风霜雨雪,梅花仍灿烂地开放。”著名古琴演奏家、音乐史家、国家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钊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首曲子用梅花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怕任何邪恶势力的打击,在寒风中傲然而立,这种精神直到现在都具有现实意义。“今年是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周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老者,我们的责任是把传统古琴技艺和对它的理解,传承给年轻一代。”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古琴艺术就是其典型代表。吴钊表示,在“风雅颂”中,古琴是雅文化的代表。“古琴曾被称为‘雅琴’,其历史延续了几千年,古琴名曲《广陵散》从汉代流传下来,现代人仍可以根据古谱把它演奏出来。这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吴钊认为,古琴所代表的文化,与流行文化、民俗文化的最大区别是,几乎每一首古琴曲都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比如,《高山流水》表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可追溯到《易经》等典籍。

正因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古琴艺术200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钊对这一古老艺术的现代发展感触颇深。“自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古琴艺术发展很快,一片繁荣景象。学琴的人和教琴的人都很多,但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他看来,根本问题是师资水准良莠不齐。同一首《梅花三弄》,不同的人弹出的曲调,其精神面貌各式各样。通俗地说,“一个人的演奏有味儿,另一个人没有味儿,这种味儿的差别是如何产生的?”

吴钊认为,“味儿”的差别一是源于技术层面。作为传统艺术,弹古琴时手指怎么动有一定之规,能让弹出来的音是活的。现在不少人用西方音乐的规律和技巧来弹古琴,弹出的音就单一些。还有人一味追求快,觉得快就是棒,看似流畅,但实际上,快和慢是相对的,美是对比产生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静美,跟摇滚的美是不一样的。”

“味儿”的差别,还来自审美层面。“要弹好古琴,首先要理解它的审美体系。古画、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参照系,《易经》等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来源。如果不学习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系,就无法真正理解古琴艺术的精神内涵。谈何传承?”

吴钊认为,传承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二是学。教的人,首先要有文化传承的思想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与传统古琴技艺,要虚心。学的人,也要有文化责任心,守正创新。“创新是建立在守正基础上的。首先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古琴技艺和经典曲目学好,参透老一辈优秀古琴家对这些乐曲的理解与诠释。如果你是一个有才气的人,必然会有自己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并对其做出适当的改变。”

吴钊表示,不只是演奏者,古琴作曲家也要有文化传承意识,不断创作能反映新的时代精神的新作品。“但无论如何推陈出新,古琴曲反映的精神状态、审美追求、本来面貌不能变,这也符合梅兰芳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的创新理念。”

热门相关:觅仙道   跟总裁假结婚的日子   跟总裁假结婚的日子   龙印战神   重生复仇:腹黑千金不好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