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宁夏黄河古村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
听说宁夏黄河湾里有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近日记者走进这里,实地探寻百年村落的百年记忆,秘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和原始生态之美。
南长滩村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西南,地处宁夏、甘肃交界处,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形成狭长河滩地而得名。
作为宁夏首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村被群山环绕,几乎与世隔绝。村子虽小,却拥有3个“宁夏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宁夏黄河第一村”,是因为这是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落,黄河自最南端的中卫黑山峡经南长滩村流入宁夏到通过最北端的北极村后经麻黄沟流出宁夏,全长397公里的河流长度,却记录着黄河水流过宁夏川的美妙与壮观。“宁夏黄河第一渡”,是此处的渡口宏伟、壮观,水流急,且是宁夏的第一个大渡口。“宁夏黄河第一漂”,是从这里出发,顺着水流,坐着水上工具,凭水力可以顺流而下经中卫、青铜峡,直达石嘴山,既是漂流航行的第一站,也是水最急、路最险、山最陡的一段。
由于黄河的庇护,几百年来,该村连接外界主要靠水上摆渡。山河阻隔,走进南长滩,仿若来到了世外桃源。如今南长滩村里还保留着史前岩画、古代水车等历史遗迹,村落前有300年树龄的梨树等,分外美丽。这些古树依然枝繁叶茂、古老而神奇。每年4月中旬梨花盛放的时候便是南长滩最美的时刻,俯瞰千树万树梨花,仿若云海沉入大地,氤氲出梦幻光景,让南长滩村着实“火”了起来。
南长滩村党支部书记拓守卿告诉记者,小小南长滩村,与拓跋姓氏大有渊源,南长滩村80%以上的居民都持拓跋姓氏,其余20%的人分作12个姓,也都与拓跋姓有亲缘关系。相传,西夏时期党项族有一分支世代定居于此,经营数百年缔造了一个“世外桃源”。
南长滩的梨园现有300亩8000多棵梨树。其中,树龄在750年以上的有7棵、450年以上的有159棵、450年以下的有3000多棵,而近年来新栽的则有4000多棵。南长滩的香梨,个头虽然不大,但个个香甜可口,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如今各地游客兴致勃勃前来观赏景物,从而催生出南长滩的旅游产业,农家乐等乡村游越来越兴旺。
沿黄河驱车而上,来到“黄羊古落”黄羊村,这是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黄羊村面对逶迤黄河,背倚连绵群山,在山与河之间,镶嵌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黄羊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黄羊古落”后山山峦中遗存至今的长城、关隘、烽火台,见证了这里曾经是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而山下平原处自然成为了屯垦戍边的兵丁和迁徙而来中原移民的生活栖息地,大片的黄河冲积平原便被开垦成为了良田。“余丁”地名就是因为伤残老弱的兵丁和随军将领家眷安置于此而得名。他们带来了中原农耕文化,融入了西北风土人情。传说中,前有成吉思汗的铁骑在这里被迫停下了脚步,扎寨开灶;后有康熙皇帝遍访贤良,在村里品尝了金丝小枣,还有那碗蒿子面……
“黄羊古落”是枣的乐园,树的沃土。3300多棵枣树占满了村庄的角角落落,最老的枣树已有340年树龄,花开季节,芳香四溢,蜂飞蝶舞;金秋时分,果实累累,红红火火,伸手摘一颗枣儿,嚼起来甘甜劲道。除了枣树,这里还有杏树、桃树、苹果树等。
锣鼓喧天,迎面走来的黄羊钱鞭舞,演绎着西北人的激情和豪放。细腻的黄土坯墙上,涂写着一碗蒿子面的前世今生。游客通过参观蒿子面制作技艺、发展历程来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黄羊钱鞭非遗传承人——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自寿告诉记者,黄羊村获得了两项国家级非遗称号:黄羊钱鞭和中宁蒿子面制作工艺,且黄羊钱鞭已成为村民锻炼的一种方式。
如今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发展与传承的并进,使“黄羊古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村通过‘黄羊古落’项目辐射带动,将农业、养殖业与‘黄羊古落’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断为村民开拓更多致富路。”黄羊村党支部书记郭绪寿说。
近年来,中卫市紧抓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立足沙漠、黄河、绿洲、星空等优质资源禀赋,坚持“全景全时全业”发展方向,持续放大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辐射带动效应,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生态旅游+休闲运动+文化创意”发展模式,持续丰富“乡愁经济”新业态,培育了一批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基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