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灌,静待每一朵“花儿”绽放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江苏多部门联动为困境儿童保驾护航
用爱浇灌,静待每一朵“花儿”绽放
五月三十日,宿迁市宿城区迪斯尼快乐幼儿园的小朋友骑着自己创意装扮的花车,在校园里巡游展演,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 陈少帅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 本报记者 唐 悦
“六一”儿童节前夕,“强劲心动力,苏童乐成长”主题活动在全省推开。泰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孩子们在社会爱心人士陪伴下走出院门,吃早茶、看电影,度过快乐的一天,这是他们收到的儿童节“礼物”。记者在多地儿童福利服务机构采访发现,作为儿童福利服务的枢纽,三级未保站和福利机构正在发挥走访摸排、临时照料、监护评估、个案跟进、精神关怀、康复治疗等功能,为全省50万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对一”帮扶,化解成长危机
家住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的小林虽已过18周岁,但依然是街道未保站的帮扶对象。小林是辖区一位事实无人抚养的孩子,父母都是听障人士。未保站帮她建档后,就开始了持续走访,小林也与社工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高中学业繁重,未保站给她链接了课业辅导资源,由辖区一所大学的学生为她进行学业辅导。前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南京财经大学,民政部门持续为其提供生活资助,确保她能顺利毕业。
“整个过程,我们都适时链接资源、跟进高考志愿填写,为小林的成长把好方向。”顶山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丁晨露说,小林将来毕业就业,他们也会通过街道城市客厅“雏鹰计划”,提供全周期精准就业服务。寒暑假期间,小林还受邀参加街道岗位见习。小林主动担当志愿者,为困境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专业力量的每一次介入,都有可能改变困境孩子的一生。”南京市浦口区未保中心负责人赵静接手过这样一个案例,辖区未成年人小丽长期受到父亲暴力恐吓,因此患上抑郁症。
未保社工知道详情后,履行强制报告职责,民政、派出所、司法所、妇联、未保站等多部门联动,召开联席会议,开展救助行动。区未保中心在寻找监护人时,发现一位小学老师经常向小丽提供帮助,老师还向小丽奶奶提出长期照顾小丽的想法。经过多方商榷,最终相关部门与老师签订共同关爱协议。小丽入住老师家,有了“爱心妈妈”的关爱,脱离父亲的家庭暴力,保障了人身安全。
在这一特殊案例中,未保部门联合运用资源链接、社会支持、监护改善、心理治疗等专业方法,合力解决小丽面临的困难。
“每一个像小林、小丽这样的孩子都是民政部门重点关注对象,‘一人一档’‘一案一策’个性化帮扶,不管是生活保障、家庭教育还是心理健康问题,都需要根据‘四色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关爱内容、频次、方式。”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季静介绍,江苏在全国率先创立“3+4+N”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强化“主动发现、精准识别、需求评估、多元服务”四位一体保障模式,建立“一年两排”“一月一访”常态化巡访和预警式派单制度,由儿童主任和儿童社工联合核实摸排,提前介入,让困境儿童得到及时帮助。
线上捕捉信息,线下解决问题
为确保建档率达到100%,关爱保障覆盖率达到100%,省民政厅开发“苏童成长”儿童福利“一站式”综合信息系统,将六大类困境儿童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实行一人一档,分级分色评估,精准匹配政策体系库、资源供给库、社会支持库。今年累计比对数据3.8万条,及时将200多名困境儿童纳入政策保障。
在南京江北新区社会服务中心,记者点开“智慧民政系统”指挥大屏,立即看到辖区所有未保机构服务数据和现场情况。“生活补贴哪天发放,孩子属于‘红色’还是‘绿色’状态,本月预警次数和情况等,800多名辖区儿童一人一档,通过系统一目了然。”该中心主任桑菁华点开5月份的数据,显示一条最新信息:辖区一名儿童家长申请困境儿童生活补贴,上午申请,程序流转后,下午审核通过。
在帮扶中,儿童主任经常遇到一些家庭拒绝政府部门介入的情况。据悉,南京江北新区为此展开家庭教育婚姻课堂,将未保关口前移,区街投入公益创投资金800万元常态化开展服务,努力让每一个家庭都知晓未保相关法律法规,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打造生命教育主题馆,让孩子和家长尽早接触未保服务,遇到困难才能及时求助。“今年桥林街道要对辖区9800多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和上门走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桥林街道民政科科长卓传扬介绍,预防、干预、治疗,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防范的主要方式。他和未保站在对接一名14岁女孩时发现,女孩经常离家出走,情绪容易走极端。未保站打造了一个种植区域,成为她最喜欢来的地方,“在个案帮扶中,儿童主任和社工必须成为他们遇到问题时的依靠,是具有信任感的朋友。”
生活有了保障,还需建立常态化关爱保护网。去年,省民政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等10个部门,将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依托市、县、乡三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链接践习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思想教育、劳动实践、职业体验、心理健康、公益服务等五类践习服务,推动关爱服务从以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与精神兼顾拓展。
创新开门办院,激活福利资源
儿童福利适度普惠是发展趋势。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49年,是该市唯一一所儿童福利机构。“场地大、设施全、专业队伍强大,是福利院的最大优势。除了260名孤儿外,福利设施应该面向更广人群。”该院相关负责人朱胤承表示,“博爱立院、开门办院”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聚焦“怎么管、怎么育、育得好、守得牢”等核心问题,省民政厅全面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创新转型,探索开门办院,为社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指导。
记者看到,徐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儿童康复训练场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有7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儿童康复“开门办院”后,公共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该院承担徐州及淮海经济区范围2000多名特殊儿童的康复服务,每天训练量达400多人次。截至目前,该院通过康复训练已将200多名特殊儿童送至正常学校就学,640多名特殊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为众多家庭带来希望。
技术输出,也成为徐州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大特色,该院累计为20多个省(市)培训800多位康复师,成为儿童康复研究、教学、训练的示范性专业机构。
目前,全省20家儿童福利机构全部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目录,全部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班、点),面向机构外特殊儿童提供入户筛查、康复治疗、喘息照护等拓展性服务,将政府的福利设施和康复资源向更广的群体辐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