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档案助力绿色发展
本文转自:安顺日报
“生态”档案助力绿色发展
——安顺生态文明专项档案建设小记
□袁芳 张爱国 范勇 赵涯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安顺通过强化生态文明专项档案建设,主动上门服务、全程跟踪指导、规范开展业务、推动成果运用,找准档案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点带面方式将安顺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形成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真实记录留存好运用好,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找准工作路径,助力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河湖健康档案”护碧水清流
守护绿水青山,以绿为底景色美。近年来,安顺积极推进全市河湖健康档案库建设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按照“一河(湖)一档”方式组建档案,建立覆盖全市32条河湖的健康档案,将河湖健康状态按非常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劣态5个等级划分,实行差异化治理,科学、动态掌握河湖健康状况,通过登记各级河湖长巡河、河湖健康评价、社会监督、生态环保督查等发现具体问题,在档案中建立整理台账和问题清单,制定“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用以指导流域辖区内各级人民政府和河长制责任单位加强河湖的管理保护和治理工作,为管理、保护、治理河湖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32条市级河长制管理河流54个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夜郎湖水质达标率100%,河湖健康档案已成为安顺河湖长组织领导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检验河湖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在提升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水平中不断激发档案“新动能”、作出档案“新贡献”。
“土壤档案”筑净土“防护墙”
护好一方“净土”,建设美好家园。近几年,安顺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致力生态保护等重要目标扎实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组织实施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开展土壤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录入等工作,汇总形成全市土壤普查基本数据,全面完成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建立了全市73.77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台帐。以完成全市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建设为基础,我市力争在2025年建成土壤档案馆并投入运行,实现对土壤样品进行集中永久性保存和智能化管理。
筹备建设中的土壤档案馆是一个集土壤样品存储和数据管理系统于一体的智能化土壤资源库,也是一个包含全市土壤污染状况、土壤监测数据、土壤污染风险源等信息在内的土壤质量数据管理平台。将收纳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土壤例行监测、土壤背景值调查与监测、土壤污染科研及重特大土壤污染事故分析等项目所采集的土壤样品,以及大气干湿沉降、河流湖泊底泥底质样品等。对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将按照“一样品一档案”的方式进行归档入馆,每个土壤样品瓶体上清晰地标注了样品名称、样品编号、样品二维码等信息,采取手机扫码或登录专用的土壤资源电子信息库等多种方式,即可查询到土壤样品采集时间、样品采集点精确坐标、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风、土壤检测指标值(包括淡肥、有机物、水份、盐份、PH、中微量元素、重金属超标等)。土壤档案馆的建成将为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制订环境政策、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开展土壤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安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种植结构优化、耕地土壤质量提升、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等方面提供基础的信息支撑。
“一树一档”守绿色“活化石”
名园易得,古树难求。近年来,安顺坚守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古树名木的理念,重视古树名木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通过引入古树名木身份档案管理方式进行精细化、个性化管护,建立空间数据库。按照“一树一档”方式制订档案登记表册和管理台账,健全完善了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了古树名木身份档案必需的内容信息。并依托古树名木身份档案基础信息,完成了对百年以上古树名木的信息编录,并将其照片录入信息系统,制作了二维码保护牌,让所有古树名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子户口”。截至目前,全市1373株古树名木均已建立身份档案、完成电子识别码工作,建档率和识别率均为10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国家档案局分别在官网对这一创新举措进行关注和推广,肯定了以深挖“绿色”档案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提档升级的“安顺新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实行档案信息动态管理,规定古树名木所辖地区绿化主管部门定期开展古树名木生长现状分析、病虫害情况分析、周边安全隐患分析、立地条件与古树根系分布情况分析等工作,调查形成的分析报告、风险隐患提示、反馈意见书等第一时间纳入古树名木身份档案,同时录入到全市绿化资源档案库中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管理保护智慧化,达到了长期监测和研究、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