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塑强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编者按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发展的具体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日前,由济南市“项目深化年”经济宣传工作专班指导,济南日报策划组织的向“新”而行——济南新质生产力主题报道活动走进槐荫区。在对话专访环节,槐荫区委书记孙常建表示,槐荫区将以“新”为引领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质”为突破增强发展创新力,以“项目”为抓手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为强省会建设增添新质产能。
“今年以来,槐荫区已陆续招引山东省眼科与眼视光医教研发中心、中瑞特医食品产业园、以色列阿瑞内塔心肺CT中国总部等18个新质生产力类型项目,预计可实现投资38.2亿元。”采访中,槐荫区委书记孙常建介绍,近年来,槐荫区加快构建以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汽车消费四大特色产业为配套,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两大产业为支撑的“342”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注重引育脑科学、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人型机器人、新材料、虚拟工厂等新质生产力前沿行业。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今年,槐荫区将高水平建设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等137家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携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共同创办“大学科技园”,打造贯通式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平台。
项目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支撑。槐荫区将今年确定为“抓项目强产业深化落实年”,加快建设总投资3150亿元的196个区级重点项目,对其中23个新质生产力类型项目重点跟踪推进。“今年我们槐荫区启动了5个批次的项目谋划策划,储备了浪潮云层数据平台项目、氢能源集团加氢站制造项目、数控产品产能提升项目等新质生产力类型项目30个,总投资77.54亿元。”孙常建说。
医养健康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如何充分利用济南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紧抓医养健康这一重点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孙常建介绍,一直以来,济南国际医学中心锚定“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发展定位,致力于打造以“医”为核心、“医教研产养”融合发展的医疗健康创新高地。
在体制改革方面,构建了槐荫区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二位一体”发展模式,推行管委会内设机构“大部制、扁平化”改革,筹备医学中心产业发展基金,组建济南医学发展集团,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高效运转的管理运营体制。在产业导入方面,组建了“槐荫区+医学中心”医养健康产业招商专班,实现从招商项目策划对接、落地达产、扶持兑现的全流程闭环服务。今年以来,先后签约落户安钛克心脏电生理创新诊疗器械生产基地、奥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生产基地等13个新质生产力类型项目。目前,槐荫区正加快推动医疗硅谷等优质产业载体以及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等54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年度投资100亿元以上。在科创平台载体建设方面,槐荫正加快建设三大国家级平台,重点推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申报工作。
激发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槐荫区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对此,孙常建认为,槐荫区主要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向改革要发展新动能。
聚焦优化产业招商模式,槐荫区创建了“一个产业,配一个专班,定一个规划,制一套政策,建一支基金”的“五个一”招商全生命周期服务。今年以来,槐荫区先后签约落地省眼科与眼视光医教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25个,总投资达269亿元。着眼于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槐荫区将高标准打造“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作为全区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重点推进“京沪系”楼宇和产业园招商运营,侧重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招引高能级企业和人才,全力打造成为黄河流域城市改革创新的集聚地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交流合作的新高地。聚焦服务机制升级,槐荫区不断深化和拓展“企业大事一体办”“一窗通办”等业务,进一步健全企业诉求“2110”快速响应机制,让更多的优质企业和新质生产力类型项目能够落户槐荫、兴业槐荫、圆梦槐荫。 (本报记者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