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与安全相得益彰
本文转自:法治日报□ 张 震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囊等端午习俗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烟火气”,也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仪式感”。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感受这些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隐患、环境污染、铺张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今年的端午假期与高考时间重合,各地面临的安全压力较大,所面对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公共活动安全情况也更加复杂。如何平衡好习俗传承与安全保障,考验着相关部门的管理智慧和担当。
为了确保粽子、咸蛋等节令性食品的安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深化源头治理,加强生产、流通、销售等全过程监管,并及时发布端午节期间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指导消费者正确选购、加工、贮存这些端午节令食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端午假期时间短,人们多以中短途、近郊出游为主,部分地区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部门运用无人机、大数据等智能科技确保交通安全、景区安全,文旅部门提前对景区及周边商户诚信规范经营状况开展专项检查,有力提升了人们假期出游的体验感、幸福感。
龙舟竞赛是端午民俗中一项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人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但由于竞技性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前部分地区出于安全、环保、公共秩序等因素考虑,龙舟竞赛一度被禁,类似的大型民俗活动也或多或少受到限制。但传统民俗活动是增进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民俗习惯与安全、环保价值的取舍背后是情与法、传统仪式与现代文明的博弈平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着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多元追求,需要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用心用情依法履职,尊重人民群众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情感,对于民俗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铺张浪费等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加强监管,做足预案。今年端午期间,各地龙舟训练比赛整体平稳有序,但也有个别地方出现了安全事故。这也提示相关部门,对于划龙舟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活动安全保障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合作,加强水情汛情预测,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并开展防溺水、防踩踏等应急演练及水上救援,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加强友好竞赛、文明竞赛的宣传引导,组织引导群众有序、理性观赛,营造积极向上的活动氛围,实现传统龙舟习俗与现代竞技文明的“双向奔赴”。
相关部门做得更多一点,人民群众的体验感就更好一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一个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地域进行调适的动态过程,必须平衡好历史文化的传承责任与安全环保等目标的具体要求,从而让民俗情感与安全环保等法治目标都有处安放、相得益彰。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