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海南⑨丨编草成金!海口东山草编化“指尖非遗”成“指尖经济”
南海网记者 孙春丽
“草编技艺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我要把这些手艺传到年轻人手里。”在海口东山镇光明村委会山头仔村的东藜禾丰草编工坊,73岁的东山草编非遗传承人陈元娥席地而坐,绵软清香的灯芯草在她灵巧的手指间,经过编、扎、插、剪的挑压,一个精致的草编方包即刻显现……
近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海口市秀英区文化馆申报的非木植物编织技艺(东山草编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东山草编非遗传承人陈元娥(左)正在编织包包。
草编织起来 “非遗”之花开指尖
在东藜禾丰草编工坊,一根根灯芯草经过陈元娥的双手,变成美观实用的草编制品,记者注意到,在展示架上,摆放着一个个由村民巧手编织而成的时尚漂亮的水桶包、方包、草帽、壁挂、玩具、公仔......
东山草编作品。
东山草编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发源于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山镇南渡江两岸的坡上村、福寨村、紫罗村等地。
“人才培养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政府各部门给予支持,让我们的草编技艺培训形成体系。”“70后”东山草编非遗传承人袁洁告诉记者,去年来,秀英区立足“非遗”资源优势,设立人才工作站,健全“非遗”人才培养机制,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焕发光彩。
据了解,为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秀英区在山头仔村打造了全市首个非遗“东山草编”人才工作站,并设立党支部,既为工作站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也积极为其搭建对外推介交流的平台。而工作站则由党支部带头,由袁洁、邓论麒等人积极为村民提供免费草编技艺培训,因地制宜发展集草编技艺培训、产品销售、研学于一体的草编产业。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培训学员达307人,技法合格的村民月收入近3000元。
“我们在旧有的生产生活用品之外,拓展出了灯罩、壁挂、小公仔、玩具、耳饰、摆件等文创工艺品,提升了草编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让传统产业和文化传承实现双赢。”秀英区东山镇东藜禾丰草编工坊负责人邓论麒说,工坊已发展集草编技艺培训、产品销售、研学于一体的草编产业,“下一步将打造灯芯草种植基地,搭建草编作品产销链条,创新开发更多草编作品,让村民坐在家中就能靠手艺挣钱,‘编’出致富路。”
东山草编作品。
编织剪染绑 草木“变废为宝”
东山草编历史悠久,人们赞其“直立不倒,盛水不漏,多年不烂”,2019年入选海口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东山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江岸条件,种植出优质的草本植物席草,为草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席草又叫三棱草、三方草,俗称灯心草,古称蔺,属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沼泽草本植物。席草因日照时间长,长势好,无节、柔软,韧性强,是制作草编的上好原料。
陈元娥告诉记者,过去,家家户户以草编为业,草编制品的门类、花样、款式多样,有草席、草篮、草帽、草衣、草篓、草袋、草筐、屏风、壁挂、扇子、门垫、灯罩等。产品工艺精湛、朴素美观、轻盈便携、环保,实用性强。
东山草编非遗传承人陈元娥(右)正在编织包包。
“草编是一门集编、织、剪、染、绑等为一体的手工艺术。”袁洁说,东山草编光是从新鲜席草到成为可编织材料这个过程,需要经过采割、挑拣、分号、揉、劈瓣、晾晒去除水分等十几道工序。
到了编织这一步,又有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许多道工序。“已知的草编编织技法有两千多种,即使是最简单的作品,也需要用三五种技法。”袁洁介绍道,编织一顶草帽,需要先起底、编帽头、收帽檐边、展编帽檐,再打花式、收口,总共几十道工序。
“从农村用于农耕盛物的器皿到现代城市中精美的商品,草编制品从传统功能更加多样化和综合化。在实用的基础上强化了装饰性,使草编制品更具观赏性和收藏性。”袁洁说,正是因为工序复杂,替代工业品又层出不穷,东山草编技艺一度走到失传的境地。
“来了我就教,欢迎更多人学习草编技艺。”袁洁说道。为了草编技艺“后继有人”,袁洁和陈元娥满怀热情,躬身授艺,传承草编薪火。
东山草编作品。
如今,袁洁被聘请为秀英区文化馆东山草编技艺课程、东山镇中心小学“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东山镇紫罗村东山草编研习基地的授课老师;同时还是东藜禾丰草编工坊的创始人,该草编工坊学徒来自省内海口、五指山等多个市县,已超2000人以上。
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21项)
一、民间文学(2项)
二、传统音乐(2项)
三、传统舞蹈(1项)
四、传统戏剧(1项)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
六、传统美术(1项)
七、传统技艺(5项)
八、传统医药(3项)
九、民俗(5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民俗(2项)
热门相关:逼婚首席:影后前妻很抢手 女配她逆袭了 隋唐君子演义 千夫斩 汉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