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 收入却增加了
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行在一线
青海化隆: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 收入却增加了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将青稞原料炒至金黄,再添加到石磨里,等待石磨旋转磨出面粉……高原盛夏,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昂思多镇德加村村民郭有录在村里的青稞加工车间内忙个不停,石磨旋转之间,青稞面粉独有的麦香扑鼻而来。
沿着绿油油的青稞麦田走走停停,折支青稞麦穗剥下麦粒看看灌浆情况,德加村村委会主任朱公保才旦一有时间便跑到青稞地边观察青稞长势,夏日微风轻拂之际,麦秆随风摆动麦浪起伏。
“统种共富”项目青稞田。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今年,都没到过我家的地边。”66岁的郭有录边观察着石磨的出粉情况,边讲述着自家田地的故事。种了一辈子的地,春种夏管秋收冬藏,每一道农序郭有录再熟悉不过,也是这十几亩田地养活了一家老小。
前四五年,郭有录把土地承包出去,得空了也会到地边转转,看看庄稼的长势。今年,16亩地全都入股到村集体,从播种到抽穗,郭有录没操一点儿心,当起了“甩手掌柜”。“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村里都负责,不用我操心。”
德加村平均海拔2800米,耐寒性作物青稞是这里的主要作物。基于土地资源优势,村“两委”明确了“统种共富”的思路。今年,村“两委”动员村民们将土地入股到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社,“土地交给村集体,由专人负责种管收,村民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年底等着分红就行了。而且,还能腾出时间务工增收。”朱公保才旦介绍,了解到“统种共富”的诸多好处之后,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全村300余户村民入股土地共计3800亩。
“我的16亩地到年底能领取分红,我在加工厂,每个月还有1800元左右的收入。”郭有录表示,土地入股村集体之后,自己从来没操心过,但收入反而比之前增加了。
郭有录往石磨里添加青稞。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春播、施肥……3800亩土地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势必要用工,“种植、加工等季节性用工较多,尽量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朱公保才旦表示,“统种共富”项目推进以来,村里还添置了轮式拖拉机、液压翻转犁、旋耕机等大型机械,优先考虑有技术、有经验的村民们参与进来,力求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种植管理。
高原盛夏,青稞正孕穗生长,丰收在望。大量的青稞又将“何去何从”?
“预计亩产400至500斤左右,60%的青稞用来酿酒,剩余的一部分用来加工炒面,一部分加工成鲜食青稞。”播种之初,村“两委”就早已计划好了丰收的青稞怎么用的问题。
青稞炒面产品。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青稞加工车间内,村民万玛吉将郭有录端过来的青稞炒面装袋、称重、封口,说话间,十几袋青稞炒面已完成包装,“今年,村里种的青稞多,我们的青稞面也很受欢迎,能在这儿多干些日子。”万玛吉笑着说道。
前几年,万玛吉一直在县城的餐饮企业打工,离家远,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没少为此事忧虑。“离家近,能照顾两个孩子上学,还能顾得上70多岁的母亲。”村里开办了青稞加工厂,万玛吉毫不犹豫选择回村务工。
围绕着青稞,村里的青稞酒厂和青稞加工厂“活”了起来,“统种共富”的后半篇文章有了眉目。“收成后,纯收益的80%分给入股村民,20%留给村集体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朱公保才旦介绍。
青稞酒厂内,技术人员正在酿青稞酒。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2023年以来,化隆县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巴燕镇、昂思多镇等乡镇率先行动,创新推行“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新模式,促使“小田并大田”,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和农业收益低下的难题,还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截至目前,化隆县开展“统种共富”试点乡镇13个,村33个,参与农户3242户,入股面积21682亩。今年,“统种共富”入股土地主要种植马铃薯、油菜、青稞、黑青稞、小麦、饲草、大葱、辣椒、玉米等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