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邀请2100余名高校学子来浙暑期实践,解决技术难题520余个 一场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夏日之约
今年暑假,81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博士研究生选择走出实验室,走进浙江各地的企业、乡村,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大地上。
在为期6周的时间里,高校学子共为全省55家企事业单位解决了69个问题——有的问题很小,却是一次走出“象牙塔”的真实践。
这样的“夏日之约”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省人力社保厅就开始组织国内名校大学生来浙江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暑期实践活动。
6周时间不长,但如果持之以恒,经年累月,就会从量变到质变。
去真实的生产环境解决现实课题
冯奕天是清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被问到为什么参加这次暑期实践时,她提到之前的一件小事。
今年上半年,青海发生多起地震。冯奕天跟着导师参加过一次和当地应急部门的座谈会,有个讨论细节让她深受“冲击”:“当地不少居民习惯在床头附近放一些物品,地震时就成了风险隐患。我们总希望能预判到每一个风险点,但有很多情况,必须到现场才知道。”
于是,这个夏天,她报名参加了暑期实践,参与总部设在杭州的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的大直径地下深井建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这也是许多名校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初衷:去真实的生产环境,解决来自基层一线的现实课题。
清华大学博士楼家楠是金华人。他负责的项目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院区产业发展方向研究,需要接触大量企业。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让他印象深刻,“这家企业本来最大的业务是铝制门窗幕墙,但由于建筑业不景气,于是把目光投到了新能源汽车上,转做锂电池外壳。这和它原本的核心技术差距并不大,只是观念一变,赛道就完全不同了。”
楼家楠还看到了不少中小企业的困惑——他们对市场敏感,知道不转型就会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甚至被淘汰,却又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不少企业希望通过这场活动,请名校的高材生给自己出出点子。
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专业生产包装用纸和生活用纸为主的造纸企业,从2015年开始连续多年邀请清华学子来公司暑期实践。从流程优化、物流储运优化,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在车间的运用……每次课题的变化,都是一次方向性的试探。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可行性分析机会。”景兴纸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章红英告诉记者,名校学子眼界开阔,擅长搜集世界前沿的先进案例,并从行业层面比较,“他们的意见建议更客观,也更大胆,也许比我们这些局内人看得更长远。”
企业与青年的相互成就
想在6周里拿出喜人成果,首先要提出正确的问题。
参与活动多年, 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俞开明这样概括公司和高校学子合作愉快的诀窍:“帮我们解决的问题大多有一个特点:专、精、小、难。”
田中精机主要生产销售自动化机电设备。随着客户的要求逐渐个性化、多样化,公司技术团队也一再扩容,占全公司员工的近五分之二。即便如此,也总有覆盖不了的需求。
如果说企业的研发能解决95%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博士们更多的是运用理论创新,帮企业探索那剩余5%的解法。
“我们的研发团队注重解决各种产业化问题,而博士们的实践项目则为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技术储备库,也为未来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的技术路径。”俞开明说,之前的合作中,就有博士针对提高设备精度等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帮助企业申请了2项专利。
如今正是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企业想要脱颖而出,需要在研发上一直保持沸腾。名校学子暑期实践,无疑为浙江中小企业的创新之路添了一把火。
为促成大学生和企业的“双向奔赴”,各地人社部门排摸重要行业、重要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让人才和企业靶向对接。
暑假结束,合作也不会随之停止,不少课题会被带回学校。去年,清华博士王智慧参与浙能集团的“污泥资源化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及碳排放优化决策模型研究”项目,成果得到学校支持,并最终成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洁生产与生态工业研究中心课题。
历经几个月研究,项目有效量化了滨海污泥资源化处置举措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评价,该项目对印染集中区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具有指导作用,对浙能集团能源供应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示范意义。
翻阅近几年的暑期实践目录,除了理工科问题外,也出现了不少文旅项目。嘉善、平湖多地邀请大学生,就乡村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产业模式开展研究。
暑期实践背后的引才考量
名校大学生来浙暑期实践活动开展20多年来,2100余名高校学子来浙实习,先后服务58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参与企业科技创新项目880余个,撰写可行性报告和专题论文500余篇,解决技术难题520余个。
但活动的效果远不止于此。把视角拉远,才能看明白浙江为什么要持续20多年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今年,浙江新发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签订合作协议,新发现机械制造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平湖的第一个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的发起人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师周述军,他也曾是来浙参与暑期实践的学生之一。2013年,还在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的他来到新发现机械制造,和另一位博士一起帮助企业解决了“纸杯机上主要部件凸轮的设计与制造”问题。
多年来,周述军和新发现机械制造一直保持着联系,不仅开展专业及项目上的交流,还推荐学弟学妹接力企业技术难题攻关。十多年来,共有15位清华博士来到这里,改进纸杯机主要部件的振动和噪声问题。
不少名校学子都是抱着了解浙江的心情来的。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让这些名校学子走进浙江、了解浙江,或许某一天,他们就会来到浙江、发展浙江。
山区海岛的引才需求较城市更强烈。今年,舟山以史无前例的力度,邀请32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高校学子,深入了解并体验当地党政机关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
从舟山市委社工部的党建工作到市发改委的国民经济管理,再到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等关键部门的专业实务,同学们不仅学习了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还参与了当地“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工作专班、“普渔乐”专班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项目。
“这次经历是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直观感受到了什么是‘服务型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贺鑫源的实践单位是舟山六横经济发展局发改投资科,他发现,同事们关注的远不止企业经济效益,还提供从发展到生活的全方位服务,“浙江为什么能够留住优秀的企业和人才?我想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