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遇见大运河丨流光溢彩的文学之河
ata-alt="" poster="https://v6.huanqiucdn.cn/4394989evodtranscq1500012236/bf28b6bd1397757892415947394/sampleSnapshot/sampleSnapshot_10_0.jpg?imageView2/2/w/1260">
水脉连着文脉,运河润泽百姓。大运河寄托着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也承载与塑造着具有鲜明运河文化特征的文学艺术。
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常州,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历史文化名人荟萃于此,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宋代文豪苏东坡。他曾14次来到常州,在奔流不息的大运河上留下足迹。常州也因此被视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今天,在常州城东的“东坡园”里,广济桥、舣舟亭、洗砚池等众多历史古迹,与浓缩着其人生足迹的“苏东坡人生游历图”都在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苏东坡与常州、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传递着跨越时空依然滋养人心的“东坡精神”。
泱泱华夏,万古江河。六千多年前,长江流域的先民追寻着星光划落之地,组部落、耕稻作、狩渔猎、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后,考古学家在常州金坛发现了层叠在历史沉积下的三星村遗址,有力佐证了长江下游地区璀璨的史前文化。金坛博物馆里形态各异、纹饰繁复的陶器、骨器、玉器、石器,既彰显了新石器时期先民精湛的手工艺,也透露出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追求。千年之前的人们,早已懂得利用水网解决生活运输,实现文化交流。
自2500年前吴王夫差在此挖下大运河“第一锹土”, 扬州这座城市便在时光流转中积淀了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
因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自隋唐以降,扬州的雕版印刷业便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到了清代,成为了皇家古籍雕版印刷基地与清代雕版印刷业的质量标准。
据扬州市级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陈美琦介绍,“四大名著”与大运河渊源深厚,80%的明清小说都出自运河流域作家之手。 “现在如果我们看古代文学史,尤其是明清,基本上就是运河沿线文学史,‘四大名著’都是在运河沿线诞生的。”作家徐则臣说。
运河激发着创作者们的灵感,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文化根基。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所说,“扬州是运河滋养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城,也是一座当之无愧的诗词之城。”
当年,欧阳修任扬州知府时,专门建设了平山堂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今天,平山堂与附近的鉴真纪念堂一道,让扬州这座与运河同龄的城市,散发出悠远而厚重的艺术气息与历史风韵。
在诗人西川看来,“大运河塑造了丰富多样的璀璨文化,是一条流光溢彩的文学之河”,两千五百年的大运河在漫长的岁月里,早已不仅仅是连通南北的交通动脉,更是一部厚重的文学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