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聚力服务地方发展

谭钰 张东方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学院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成为贵州省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4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中名列第364位,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市(州)本科高校第一。

学校正乘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朝着“固本强硕申博”的发展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内涵发展行稳致远

铜仁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宋春杰老师是省级金课负责人,今年是她走上三尺讲台的第9个年头。“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是要让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掘思想及创造力。”宋春杰变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为“多维”互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2023年获得二等奖,是贵州省在该竞赛中的最好成绩。

“新时代的大学老师,要深刻认识教师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肩负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要为师为范、以身作则,要有教育情怀、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铜仁学院党委书记朱克乾教授对教师们寄予厚望。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聚焦应用型优秀人才培养,固长板、补短板,内涵发展硕果累累、行稳致远。

近5年来,该校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50项、省部级奖项763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中,获国家级奖项143项,省级奖项333项;学生发表论文290篇,获得专利102项;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44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创历史新高;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1项,其中省级科研成果奖49项;留学生规模稳居全省前三;考研学霸班、学霸寝室层出不穷。

2022年,全省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项目立项均花落铜仁学院;2023年,获批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州高校;2023年,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刷新学校最好成绩;教育学院董世华博士团队牵头承接省教育厅委托重大项目,获近500万元经费支持。

学校秉持“明德·致用”校训,以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情操。涌现了贵州省“最美高校辅导员”谢焕庭,“贵州好人”田仁碧,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张绍阳等一大批师德楷模。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一言一行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出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蕾,见义勇为与死神抗争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全省最美大学生、贵州好人何林霞,“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等一大批明德英才。

特色发展动力强劲

“我们要坚持‘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理念,秉承‘苦心立志,追求卓越’的精神,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引导老师们争做‘四有’好老师,持续打造优秀卓越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工作者,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铜仁学院校长石维教授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他对学校教师的殷切期望。

近年来,铜仁学院党委以完善高质量党建思政工作体系为引领,以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抓手,不断完善“通识+专业+自主+项目”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实施“育人为本·科研先行”发展战略,创新提出“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融合培养模式,浸润涵养“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坚持打造“留学铜院”国际化品牌,“扎根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愈发鲜明,特色发展动力强劲。

学校大力实施“33441”党建工作模式,入选贵州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项目,选树3个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深入推进“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获批全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同时,学校结合地方需求和资源特色,做特做强以黔东红色文化、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和锰资源开发利用等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建有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锰系新型功能材料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武陵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铜仁学院梵净山国家公园研究院加入国家公园国家创新联盟,系我省唯一。

石维教授团队致力于铜仁市锰渣资源化利用研究,建成年处理电解锰渣2万吨中式线,为解决铜仁市电解锰渣污染问题探索了新路径;李勇教授团队在高温高压综合极端物理条件下,实现了高品级人工培育钻石合成,填补了我省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杨传东教授团队在梵净山中草药资源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利用研究中取得突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学校《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改革》被评为2023年贵州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优秀试点项目,成果经验在全省推广;被授予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次招生报到率达94.5%;成功举办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文旅融合、遗产保护与地方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融合发展方兴未艾

“作为高校教师,培养好学生是本职工作,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到基层服务百姓、解决技术难题也是高校教师的职责。”作为铜仁学院水产学专业的老师,水产养殖是梁正其教授的拿手好戏。周末,梁正其教授会为村民传授“稻+(鳅、鱼、虾、蛙)”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和冷水鱼养殖技术。多年来,他的脚步踏遍铜仁市2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利用科研成果打通农业技术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鱼教授、蛙教授”。

铜仁学院党委聚焦“四新”“四化”和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校地协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地方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融合发展遍地开花、方兴未艾。

学校与为方能源公司合作的铜仁市首家锰系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投产,年产10万吨锰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已动工建设;石维教授团队的超级钽电解电容器Ta2O5介质薄膜生长关键技术与应用,实现了超级钽电解电容器国产化,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杨应昌教授的专利转让费达30万元,创下单个新高;李学鹏博士团队致力于实现砷化锌电子信息材料的质量升级,已建成每年600吨的生产线……

实施社会服务融合培养模式后,学校近8000人次教师主持或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师生团队承接横向项目总经费超1亿元,项目课程覆盖所有本科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增至原来的4.5倍,涌现出“科技六兄弟”“民间工艺大师”“明德学生”等先进典型。他们扎根黔东大地,在车间、山谷和校园里穿梭,在行业、企业和学校间往返,实现了“黔东处处是校园”。

展望未来,铜仁学院党委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四有好老师、争当“大先生”,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展现地方高校新作为,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本文图片由铜仁学院党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