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 “六边形战士” 有啥绝活儿?“黄海一号”向海追光

我国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

这个假期,记者去打卡一些特殊的景点,都是一些正在建设,或者是刚刚投入运行的国家重大工程,它们分布在祖国的东西南北,所在地都是我们普通人很少能去的地方。今天的打卡点在祖国的东部海域,是个什么景点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特殊视角拍摄的景点画面。

单凭这张照片,您或许还不能获知这个景点到底是什么。但随着镜头的不断推进,它的“庐山真面目”逐渐清晰起来。这个景点,其实是我国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离岸距离30公里的远海“工位”。

现在,平台主体已经在山东半岛南部黄海海域风电场内完成在位安装,正做着投运前最后的设备调试工作。接下来,它将在这里开启为期一年的漂浮式海上光伏实证研究工作。这将有助于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为我国海洋能源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个平台的实力不容小觑,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作为实验平台,它究竟如何抗浪,都有哪些隐藏技能?未来又将如何推动我国海上光伏走向深远海,一起来了解。

记者探访我国首个抗浪型

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这里是我国首个抗浪型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平台是一个巨大的六边形。六边形和四边形、三角形相比,能够铺设更多的光伏板。这六边形只是一个单元,未来许多个这样的六边形拼接在一起。就像一个巨大的蜂巢一样,有着非常优异的稳定性。

整个平台上一共有434块光伏板,有黑色、深蓝和浅蓝三种。这个平台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测试不同的光伏板,在实况海域当中,挑选出发电效率最高、最适合实际海况的光伏板,为将来大面积海上光伏平台的施工提供依据。

和陆地上的光伏电站最大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平台上的光伏板,全都是躺平的。这种设计一是可以降低风阻,使得这个平台更加平稳。二来呢也可以使这个平台在海上随着海浪的起伏最大程度的把海上的太阳光转化成绿色的电能。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位于整个平台中间的几个白色箱体,就是平台的大脑和五官了。整个平台海况当中的一些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光照强度等这些信息,都会实时传送到岸上的总控室,从而得出海上光伏独有的一些发电特性。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说它是一个抗浪型的光伏平台,那我们就到这个平台下方去看一看,它抗浪的诀窍是什么。

从这底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平台距离海面大概是7.5米,这样一来,海浪和海风都可以几乎没有阻隔,从平台底下穿过,这样可以使得这个平台更加平稳。另外接近海面的地方,可以看到有几十个围成一大圈的橘红色的浮筒,这些浮筒就为整个平台提供浮力。

那么,为什么海上光伏平台的设计要避免海浪与平台顶部接触呢?

华能“黄海一号”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项目工程师 毕成:因为海浪接触到光伏板之后,会产生盐碱结晶,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光电转换效率。另外海水还会腐蚀我们的光伏组件以及电气系统。因此我们整个平台是将整个高度提升,这样即使在50年一遇的海况条件下,波浪也不会接触到我们的光伏板。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我们可以看到“黄海一号”这个光伏平台的作业区域,是位于山东半岛华能的海阳风电场。周边有很多风电机组,这个光伏平台和这些风电机组共享电缆。这种风电和光伏互补的模式,可以更好地确保电网的稳定和安全。

揭秘“黄海一号”如何向海追光

这个“六边形战士”还有什么绝活儿。

“黄海一号”所在海域水深超30米,是我国目前建成的水深最深的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现场风力猛烈、海浪波高大,为确保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站稳脚跟”,平台在提升高度的同时,还采用6根长约265米,单根重量达到55吨的锚链,将平台与海床牢牢“锁定”,能抵御50年一遇的恶劣海况,可以抗10米高度的海浪,是国内目前抗浪能力最高的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

华能“黄海一号”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项目经理 南明军:项目采用风光同场开发模式,同步吸收风能和太阳能,风光互补可以让发电更稳定。电力送出共享和联合运维能够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海洋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平台将在华能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场内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全面收集、深入分析海上关键数据。未来,“六边形”的平台将通过拼接组合,实现海洋面积的最大化利用,为深远海光伏的规模化开发提供新的技术路线,不断推动海洋能源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开发利用。

我国光伏行业正在加速挺进深远海

2023年9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提到“试点推动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上光伏开发模式”。海上光伏究竟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远海的?一起来了解。

伴随陆地空间的紧张和光伏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开始不断探索海上光伏的可能性。这些能发电的太阳能板开始陆续在海上安家,它们中有的通过桩基础与海床牢牢“锁定”,有的施展“轻功海上漂”。太阳能板吸收和反射阳光转化成电能,再利用如血管一样的海底电缆将电输送到电网,点亮万家灯火。

2024年4月,自然资源部下发了首个国家级海上光伏用海政策。文件提出,海上光伏项目仅能在“核电温排水区、盐田盐池、围海养殖区、海上风光同场”四类海域开展,并要求海上光伏项目要在离岸2公里外的区域建设。海上光伏挺进深远海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探索深远海光伏平台的技术创新。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海上光伏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海上光伏也将与其他海洋产业如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实现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