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足丰收金融“底肥”,金银花开香满平邑
满山金香压枝俏,致富花开采收忙。近日,在平邑县惠民金银花专业合作社门口,早上八点半,工人们就会带着一早上的工作成果等待过秤,新鲜的金银花将在这里进行晾晒炒制和烘干。
在平邑,金银花的种植、采摘及加工,成为村民实现家庭经济增收的重要来源,“我去年回乡创业,如今开通了电商平台,是金银花让我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有了好产品,还有好政策,在当地金融力量的扶持下,村民王玉全对往后的日子充满了希望。
从金银花田里走出的“创业大军”
金银花,本名忍冬,又名金银藤、鸳鸯藤。作为常用中药材之一,金银花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亦称赞其 “久服轻身,长年益寿”。
临沂平邑金银花,更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平邑金银花历史悠久,具有花蕾肥大、色泽纯正、味道清香的特点,农业农村部因此命名平邑为 “中国金银花之乡”。
如今,在平邑县南部的流峪镇和郑城镇,已有两万余户农民家家种植金银花,在此背景下,“小金银花商户” 蓬勃发展,众多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扎根乡镇。
流峪镇的王玉全就是去年回乡加入 的“金银花创业大军”。一步步从田间地头学起,慢慢成长为了产业发展创新的实践者和先行者。但资金问题却常常困扰他们,“最难的不是创业开始的苦累,而是每次创新都带来资金难题。” 王玉全对建行临沂平邑支行客户经理说道。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建行平邑支行迅速开展调查,结合王玉全和其他商户的情况,为他们推荐了合适的贷款产品——裕农快贷和商户云贷,并随即展开评定和授信。 “有了建行资金支持,我们一定能为平邑金银花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王玉全激动地说。
据悉,建行平邑支行还在流峪镇、郑城镇及平邑九间棚等地设立裕农通服务点,组建专业团队,实现金融服务下乡,开展多种金融服务和培训及信贷授信反馈活动,让种植户和小商户享受便捷优质金融服务。流峪镇 62 岁的张孝春说:“建行是在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滋润了金银花田。”
金融“底肥”助力“金银”花开
“金银花,金银花,重重叠叠满山崖……”,当你走进“中国金银花之乡”——山东省平邑县,盛开的金银花、采花的人们、回荡在山谷间的歌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每年的四五月,是平邑金银花盛开和购销旺季,采摘上来的金银花进入烘干机,17个小时后变成干金银,一斤能卖到近50元,药企争相抢购,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如何实现金银花产业的效益最大化?
一些“家底”厚实、从事金银花中药材生意的商户,开始在金银花精深加工上进行探索。他们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和联产联营、合资等形式,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发展路子。
山东中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公司由国药集团控股,从事金银花等中药材仓储、物流及加工。此前,在建行平邑支行牵头和当地政府支持下,建行为其发放了超 5000 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助力企业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金银花全产业链体系企业,让金银花摇身一变成为供不应求的“致富花”。
除此之外,建行平邑支行还先后为山东中平药业有限公司、山东广药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等大型药企及平邑明德药材销售公司等小型药企发放贷款,发挥银企金融共建乘数作用,盘活商户货物价值,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降低融资成本,促进产业发展,为企业源源不断注入发展活力。
如今,平邑金银花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平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0% 来自金银花产业。
金融之笔,绘就金色百里长廊
据《平邑县志》记载,平邑人工栽培金银花的历史有600多年,清嘉庆初年金银花开始出口印度尼西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平邑金银花产业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山区农业虽比不上平原高度普及智能化、机械化,但沂蒙老区的青山绿水为金银花提供了适宜生产条件。
为加快金银花产业转型升级,平邑县打破人们对老区的认知,实施 “绿色生产,三产融合,标准引领,品牌带动” 战略,在建设银行的协助下建设了平邑金银花绿色生产百里长廊,加快资源优势转化,打造四廊一体综合体,让 “农村” 成为沂蒙亮点。
高附加值深加工企业离不开金银花原料和农民种植支持。在建行的资金支持下,平邑县推广建设多个标准化和生态种植基地“守着金银花,经营小商户,有建行裕农快贷支持,日子幸福。”镇上的 一位老人开心地说。
“得益于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不仅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整个县域内的金银花产业也蓬勃发展,一方面带动了更多农户通过种植金银花等中药材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职位,为本地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山东省金银花行业协会相关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金银花开金银来,一朵花引一方财。在山东平邑,放眼望去,除了漫山遍野盛开的金银花,还有穿梭其中忙碌的产业从业者和建设银行的金融工作者,在这里,金融“底肥”为“金银”之花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也为创新致富新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创新绿色产品服务体系,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张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