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流双兴国际社区创新工人集宿区管理方式
成都市双流区的黄甲街道,近十万产业工人构成了这里超七成的人口。而一座拥有4万册藏书的社区图书馆,就伫立在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双兴国际社区。
热火朝天的工厂、安静文艺的图书馆,一动一静,看似并不相关,实则息息相关。高密度的产业工人住宿区,是企业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物,也为企业管理、为城市治理带来了一系列具体问题。“产业工人8小时以外的生活质量,直接关联着8小时以内的生产质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专家石明说。也正因如此,许多企业将产业工人的居住、配套与服务,作为了考察投资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政府接得住项目,就要跟得上管理,这是营商环境的彰显,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在成都,以产业工人为主要人口的居住区并不在少数。在国内许多工业强市,对产业工人集宿区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也是重要课题。
成都是如何探索的?走进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双兴国际社区,以一座图书馆切入,抽丝剥茧,看一座产业工人社区背后的探索与破局。
有图书馆、音乐厅、足球场…… 为十万产业工人办一座“社区大学”
双兴国际社区的足球场上生机一片。这个占地面积仅360亩的社区,居住了超过1万人口。高峰期时,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2万。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2岁,正青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聚集于此的26家重点企业职工。
一线产业工人们居住于此、生活于此。不同于许多产业工人工厂、住宿区两点一线的单调,双兴国际社区处处透着文艺的“调调”。
步入社区,一座2700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最吸睛。图书馆的显眼处,立着印有本月课程表的公示牌。这里平均每2-3天就会有一堂面向社区产业工人们的课程开讲,11月的课程有“互联网营销师”“短视频策划包装”“生活美学社——插花”“职场必修技能”“企业家讲座”……还引入了学历提升平台,为产业工人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与选择。
走出图书馆向左转,一座1500平方米的小型多功能音乐厅正要启动建设;向右转,两层高的青年乐动空间一层用于健身,另一层则搭建起“经开区创新创业技能孵化平台”,为产业工人们提供电工、叉车、物流等相关技能的教学、实训,以及专业技能的鉴定与考核。
图书馆、自习室、音乐厅、足球场、技能教学与实训室,社区改造出近2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再加上周围用数字排序的一栋栋住宿楼,这里的场景与配置几乎像是一座大学。
“我们的理念就是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党工委书记尹宏波说,2021年底,双兴国际社区首创提出这一理念,并成立了“空港新居民大学”。
也正是那时起,原本“两点一线”的产业工人居住区开始为工人们搭建起种种学习与活动的平台。这些平台辐射整个黄甲街道的10万产业工人,于是每个进厂的工人,都拥有了开启“大学生涯”的机会与别样体验。
这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尝试。双兴国际社区的人口有3个鲜明的“三七开”特点——男多女少,性别比例“三七开”;年龄比例“三七开”,18-25岁之间的人口超过了70%;还有学历比例“三七开”,学历在高中、专科的人口占比约为70%,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则占30%。
附近优质的高校资源,为这个想法提供了坚实支撑。双兴国际社区请来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驻双流区高校,一起商讨能不能把大学的师资、专业等资源向工人们开放。各大高校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社区的想法一拍即合,随即与社区达成校地合作。紧接着,中公教育等社会教育机构也纷纷加入合作行列,一起为工人们搭建学历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训的平台,“空港新居民大学”正式诞生。
有了大学,怎么能没有一座图书馆呢?那是大学的标志。社区又把目光投向了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的废弃工人食堂,通过广泛征集工人意见,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希望有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学习、休闲空间,于是面向十万产业工人的大型社区图书馆建了起来。
产业工人的“8小时”之外 “书卷气多了,浮躁气少了”
24岁的林航的“8小时”之外并不清闲。这位来自仁宝电脑(成都)有限公司的小伙子,通过“空港新居民大学”的学历提升平台报名了专升本的学习与考试,他想圆一圆大学梦。
18岁就进入仁宝电脑(成都)有限公司工作的林航,6年前就住进了双兴国际社区的“产业工人宿舍”。中专学历的他,那时还没有太多对未来的“远景规划”。近两年,社区开始变样了,图书馆建起来了,各类兴趣课程安排起来了,真正关乎职工职业成长的技能培训认证与学历提升平台,也纷纷搭建起来了。林航说,不仅自己,住在双兴国际社区的许多产业工人们,都变得不太一样了。林航不太会总结这种变化,但他认同公司里常说的一句评价:“书卷气多了,浮躁气少了。”
这种变化也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态度。“空港新居民大学刚办起来的时候,图书馆搞读书会活动,很多企业不愿组织员工参与,理由是怕耽误生产。”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双兴便民服务站党支部书记、工作站站长夏小金回忆说,但首场读书会举办后,发到网上的图文竟然累计超过了百万点击量,工人们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后来的一场读书会,曾担心耽误生产的一位企业高管直接主动组织了上百名员工来参与。这是对当下的生产收益与长远的无形收益之间,作出的取舍。
夏小金告诉记者,社区里已经有331人像林航一样,在进行着学历提升培训。有240人参与了社区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这些数字还在攀升。
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打法” 当好企业的“后勤部”
在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占地约40亩的四川新易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新园区刚刚完成建设。待正式投用后,这家原本拥有一千余名一线产业工人的企业,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再新增近一倍产业工人进厂。
“公司赶上了行业风口”,公司财务总监林小凤说,作为专注于光模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新易盛深耕光通信行业领域,市场越做越大,已是全球核心的光通信模块供应商。但除去市场因素,让公司有底气进一步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原因中,少不了营商环境的加持。
林小凤坦言,企业工人队伍壮大后,大批工人将入住附近的双兴国际社区,这为企业扩大产能解决了“后顾之忧”。
另一边,通威太阳能双流基地五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我们现在正在测算工人住宿的需求量。”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资深专员廖岚说,项目投用后,预计将新增上千名产业工人入住到双兴国际社区。而在此之前,公司已有1300-1400名产业工人长期居住在双兴国际社区。
而对于社区而言,能不能将人“安排得下”只是考验的第一步,能不能“安排得好”才是重头文章。在纬创资通(成都)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郭玉江看来,一方面,黄甲街道将法律、社保、劳动保障、企业招聘、医疗、社会治安等服务尽可能下沉到双兴国际社区,实现其一站式的审批服务及日常服务;另一方面,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社区不仅构建起多元的学习与生活场景,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也在显著提升。基于双兴国际社区的一站式服务与学习场景的搭建,“在这里,我们只需要集中精力搞生产,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放眼全国,地方政府对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区管理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变革,已被视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打法”。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专家石明看来,这是当地提升自身区域竞争力、吸引力的有力抓手。因为“8小时”外的生活深深影响着“8小时”内的生产。石明也曾带队去到双兴国际社区调研,并觉得以“大学”的理念来切入,对产业工人提供配套服务与场景营造,很是巧妙。“企业管理上能够更加安心。”他说,当年轻的产业工人有了学习和向上的劲头,“摆烂”的心态少了,生产的积极性必然会更高。另一层面,企业发展也会更加有信心。因为企业能够聚精会神搞生产,将当好“后勤部”、守好“大后方”的重任,交给社区。
据了解,成都市双流区围绕“三个做优做强”对镇(街道)明确了“432”组团化发展路径。其中,双流区黄甲街道作为“2”组团当中的“适航新兴产业集聚区”,主要工作方向和目标就是做好产业园区保障服务。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打法”,也是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从产业工人住宿区到国际化社区 一笔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账”
事实上,许多工业强市、强县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区,谁来管?怎么管?如何管好?这不仅是营商环境的体现,更是对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考验,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品质与温度,关系到产业工人群体的安居与成长。
当前,成都共有产业工人600万人。而具体到双流区黄甲街道,产业工人的数量有近10万人,占街道服务总人口的4/5。
“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背后不仅有一笔企业八小时之外的“经济账”,更有一笔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账”。因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才是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双兴国际社区破题产业工人集中住宿区管理的“金钥匙”。
近两年,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双兴国际社区积极迈上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区社区化管理的探索之路。“其实双兴国际社区并非正式建制社区。”夏小金说,但双兴国际社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采用社区化管理,近两年,就吸聚社区内的7家“两新”党组织,成立了双兴国际社区综合党委。正是综合党委的搭台,让政府部门的资源进来了,高校师资的力量进来了,与各企业、社区建立起合作共建机制,为产业工人们开辟新场景,把社区服务的质量提起来。
在这场探索之中,产业新居民与社区的融合发展始终是重要方向。在石明看来,产业工人是一支极其庞大,也极其重要的队伍。他们以青年人居多,在服务企业、服务生产的同时,他们渴望提升、渴望社交、渴望优质的生活、渴望光明的未来。这需要地方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变服务思路,为产业工人搭建起学习、交往的平台,丰富各类生活场景,让产业工人更快融入当地生活,找到归属感。
今年7月,四川省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并印发了《关于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的若干措施》;11月底,成都市也提出将高质量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支持区(市)县打造各具特色的全国、全省试点,建成青年发展型社区100个。
双兴国际社区推行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也是在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型社区。其思路,是基于产业工人群体社会治理的需要,通过社区服务进入、办学理念切入、部门职能注入,实现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区的社区化治理,让产业社区变“大学”、产业人口变社区居民,让产业工人在社区实现身份生活的融入,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
“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深化产业新居民融合治理,响应成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部署,先行建设青年发展型社区,让更多的外来人口和产业工人享受社区’大学’的服务,为成长发展添翼。”尹宏波介绍。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双兴国际社区还将推动办学模式进一步向成都双流经开区上千家企业覆盖,不断扩大区域共驻共建“朋友圈”,实现10万产业工人社区服务“零距离”。
这是在以营商“软环境”,提升发展的“硬实力”;也是在以绣花功夫,探索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助力产业青年创新逐梦,让产业工人们白天企业工作有劲头、晚上社区生活有想头、未来人生规划有盼头。(供稿/图 成都双流区委宣传部)
热门相关:邪王独宠:纨绔异能妃 万道龙皇 凤逆天下:战神杀手妃 孽徒快坑师 现代隐士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