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挖掘、创新 大足石刻将“飞上云端”

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庄严肃穆的华严三圣仿佛近在眼前;漫步于青石小路,一日之内遍览宝顶山的四季美景,在风花雪月中体验千年一瞬……今年春天,大足石刻将“飞上云端”,游客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近距离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美。

游客云端赏大足石刻,得益于大足石刻数字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云游·大足石刻”一期工程。该工程通过大规模数字采集与实景建模,融合云计算、实时渲染、数字人、AIGC等前沿技术,深度还原大足石刻这一唐宋石刻美学,将为文旅产业带来一次数字创新。目前,该工程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首批通过网络“飞”向全球的,便是大足宝顶山的造像。

“‘云游·大足石刻’工程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旅游服务项目,更是大足石刻在保护利用方面的一次全新尝试。”大足区委书记陈一清表示,在保护研究利用大足石刻的道路上,大足从未停步。

新时代新征程上,大足区始终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坚持“两个结合”,全面提升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利用水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引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坚持“保护第一”全力守护延续千年的 文化根脉

新年伊始,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第176至180号窟段的保护工程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该窟段是北山石刻中水害最为严重的区域,整个保护工程预计今年7月完工,届时将有效解决该窟段渗漏水以及岩体失稳等问题。

这样的保护工程,近10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就开展了近百项。

千年来,大足石刻因南方湿润气候、风化的影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大足区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强化依法保护、建强保护平台、抓实保护项目、加强保护合作,全力守护延续千年的文化根脉,逐步构建了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从传统保护到科技保护、从单一保护到多元化保护的系统性保护格局。

去年,大足石刻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实施了以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二期)、宝顶山圆觉洞综合性保护工程前期勘察研究、石门山抢救性保护工程为代表的13项文物保护、安防消防设施建设项目。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二期)、宝顶山转法轮塔保护设施修缮、陈家岩摩崖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宝顶山大佛湾圆觉洞抢险加固工程(一期)完工。承办了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们将围绕‘文物保护的样板、传承利用的示范、文旅融合的标杆’目标,全力将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研究院,高水平推进大足石刻保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陈一清介绍,今年1月底前,该区还将修订完善《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文本,5月底前编制完成《大足石刻保护方案》,强化规划引领,让大足石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构建大足石刻大保护格局。

坚持“两个结合”深度挖掘大足石刻的时代文化价值

最近,大足石刻研究院正组织工作人员对《巴蜀石窟全集》前期拍摄的图片进行整理,同时邀请专家就巴蜀石窟的最新研究撰写论文。

川渝两地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多达2850处,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是我国石窟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去年3月开始,大足石刻研究院牵头启动了《巴蜀石窟全集》的编撰工作,相继对重庆合川、潼南,四川安岳、广元、巴中等地的石窟进行了科考式摄影、拓片等基础资料收集。目前,已完成80余处石窟寺、3700余个龛窟的现场采集,整理图版近千张。

据介绍,《巴蜀石窟全集》将以图文形式充分反映巴蜀石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面貌,为保护、利用巴蜀石窟提供最真实的历史资料。

“这是大足石刻学术研究体系化、达到新水平的一个具体体现。”陈一清说,在加强大足石刻研究方面,大足区深入挖掘阐发大足石刻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出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持续筑牢中国石窟寺特色文化根基。

去年,大足石刻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大足石刻研究院被市政府批准为第四批“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成立;全年开展科研项目30项;《大足石刻全集》获得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并“入驻”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委共同打造的长江文明书馆;持续推进大足石刻中小石窟考古报告编撰出版,完成大足石刻数字学术资源库建设相关工作;完成“五山”解说词的修编,《大足石刻总录》《大足石刻志》《大足观音造像研究》《高峰寺山村古迹与历史记忆》出版。

从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到上千篇论文的发表,从没有专著到上百部图书的出版,从一般性研究到“大足学”的建立……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大足石刻这座学术金矿,攀崖壁,踏古迹,考文献,探寻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挖掘大足石刻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积淀,让尘封在历史中的文化瑰宝闪耀出新时代光芒。

陈一清透露,大足区将以成功承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为契机,高标准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办好中国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坚持“守正创新”让大足石刻“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只重保护、不讲利用,文物只能‘孤芳自赏’。如何让大足石刻‘活’起来、‘走’出去,更好地发挥好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陈一清表示,近年来,大足区坚持守正创新,对标国际一流,加快建设国际文旅名城,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与国际对话、向世界邀约。

走在大足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以大足石刻为主题的石雕工艺品。这些工艺品的背后,是大足石雕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大足石刻活化利用的成效。

大足石雕与大足石刻相伴而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形成了以刘能风、张连生、蒋根华为代表的石雕工匠队伍。大足石雕作品畅销国内外,年创造产值20亿元,带动上万人就业。

为更好弘扬石刻文化、振兴文创产业,2019年初,大足区在三驱镇设立了大足石刻文创园。短短3年时间,园区已累计签约入驻企业162家、总投资209亿元,还汇聚了27名省部级工艺美术大师,被评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与此同时,大足区还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千年石刻。

去年国庆假期,大足石刻景区游客中心的8K球幕《大足石刻》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身临其境的视听感觉、石刻造像的精细化呈现,让观众直呼震撼。自去年7月首映以来,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已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获评国家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场景复原等科技手段构建大足石刻传播矩阵,建设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开发大足石刻文创产品和数字藏品,形成线上云游、线下体验的“孪生”格局。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空间、多媒体的展示方式,提高遗产展示利用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大足石刻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大足全面强化国际宣传营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持续开展大足石刻“四百工程”,深入实施“N个一”(主题歌、文化书、故事汇、微视频、画册、网文、游戏、动漫等)计划,设立大足石刻国际营销传播实验室,加快构建全媒体矩阵,全力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不断提升大足石刻国际影响力。

此外,大足区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大足石刻保护提升、数字活化、“五山”联动等工程,加快龙水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隆平五彩田园、“如梦荷棠·山湾时光”、重庆红岩重汽博物馆等一批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特色景点,实施“增星添A”“快旅慢游”等计划,打造一批名景、名镇、名街、名村、名巷、名楼、名店、名品等,加速构建“日月辉映、繁星闪烁”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携手四川资阳加快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联动武隆、南川、都江堰等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图/大足区委宣传部)

热门相关:天河大帝   布衣官道   陆爷的小祖宗又撩又飒   史上第一宠婚:慕少的娇妻   史上第一宠婚:慕少的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