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空间持续扩大 北京迈向“生物多样性之都”

5 月 22 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随着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等工作不断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全市还建成了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据统计,随着生态空间的不断扩展,北京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其中鸟类就达519种,位居G20国家首都第二位。全市还记录了维管束植物2088种。首都北京正在向“生物多样性之都”迈进。

“一河两地”共建京津冀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桥头堡”

在通州区潮白河畔,举办了“共建多样潮白河”的主题活动,作为地缘相连、山水相通的兄弟城市,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共同签署了《潮白河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合作书》,两地将高标准合力共建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并沿潮白河延伸,构建东部生态绿带,实现南北长50公里,宽度不小于3公里,绿化连片,覆盖320平方公里的森林湿地群落。在保障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同时,加强“一河两地”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机制,为下一步开展两地潮白河流域附近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建立工作平台。未来两地将在潮白河京冀两岸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联合调查监测、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地联合建设等方面展开协同合作,推进京冀两地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生物遗传资源的全面保护,共建“美丽多样的潮白河”。

近年来,京津冀生物多样性联防联控不断加强。三地建立了森林防火联防联控机制和有害生物发生趋势会商机制,共同开展了京津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主动预警工作,还合作启动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合执法,携手保护京津冀绿水青山。

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标准化”

《北京市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保育小区、生态保育核、留野区等形式的自然带,逐步恢复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了推动保育小区建设的标准化,市园林绿化局指导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共同启动了“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示范点建设项目”,并共同编制了北京市地方标准《生态保育小区建设指南》(DB11/T 2091-2023)。在海淀区锦绣家园示范区内,记者看到了铺满干草的“刺猬屋”,在绿地中错落放置的“蚯蚓塔”,树上则挂着人工鸟巢。类似的设施也被安置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中关村森林公园和中关村众享荟等全区14个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示范点。据实地调查和红外摄影相机拍摄显示,目前刺猬在刺猬巢中安家,鸳鸯等鸟类已经入住人工鸟巢,已有野鸭在漂浮生态岛产卵孵化,动物饮水点也成为红胁蓝尾鸲、燕雀等鸟类聚集的场所,证明了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提升。在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海淀还在全区的生物多样性保育示范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引领市民共同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生态空间持续扩大 生物多样性基底越发厚实

据了解,森林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孕育者,在京华大地持续蔓延。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森林健康经营等生态工程的开展使全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07%,形成稳定的生态屏障经过10年的努力,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全面完成,共造林绿化219万亩,使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4.85%提升到31.4%,形成了成片连网、互联互通的绿色生态网格。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中,先后营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350处、小微湿地718处,设置人工鸟巢7009个,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75万余株,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和迁徙通道大大改善。全市道路干线、河流水系等生态廊道也通过加宽加厚,减少生境碎片化。森林成海、树木成材,北京每年实施山区森林健康经营70万亩,遵循宜林则林、宜湿则湿、林水相依的发展理念,形成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10余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大大夯实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

重点物种得到“特别关注”

目前,北京共有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全市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褐马鸡、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画眉、栗鸢、白枕鹤以及叉唇无喙兰、尖帽草等北京新纪录野生动植物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不断涌现。市园林绿化局相继发布了《北京鸟类志》、《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年版)》、《北京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开展名录式保护管理。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茛、大花杓兰、黄檗、软枣猕猴桃等珍贵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对麋鹿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与繁育,从38头扩繁到3000多头,在全国各地建立迁地保护种群40处,成为世界成功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北京还开展了全国首次区域性古树名木全覆盖体检,形成“一树一档”管理模式,通过探索古树主题公园、保护小区、古树街巷、古树社区、古树村庄等保护新模式,让古树名木“活起来”。

多措并举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自2020年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持续开展“绿剑行动”“清风行动”“春雷行动”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行动,对涉林涉绿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全市还持续开展有害生物防控监测。目前已建立陆生疫源疫病监测站90个,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主动预警。林业有害生物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完成布设国家、市级、区级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近6000个,用于美国白蛾、春尺蠖等50余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首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越发健全,目前已建设园林绿化生态监测站17处,实现了森林、湿地、绿地等典型区域全要素监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全市还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通过布设固定样点样线,部署红外相机、视频传感器等设备,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地内生物多样性“天空地”一体化监测。

花园城市 万物共生

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沙海江告诉记者,新时期,北京将以建设花园城市为契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逐步恢复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全市将在城市公园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充分结合自然生态条件优化植物配置,建设保育小区、生态保育核、留野区等形式的自然带,并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首都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热门相关:退婚后我成了超级巨富   天降四姐,我是豪门继承人   神医下山:开局五张婚书   亲切的嫂子   腹黑boss霸宠:逃妻,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