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未来伦理•共同价值——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圆满落幕
9月6日,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圆满落幕。本届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先后举行了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和国际关系三个分论坛。在四天的时间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及联合国等国家和组织的职业教育、数字与信息科技、经济金融、气候变化、国际关系等领域的276位高级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围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科技创造零碳新世界”“大国竞争、区域合作与亚太安全与发展”“欧洲安全格局变化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四个主题,各抒己见、深入交流。
促进高质量就业,推动实现乡村振兴,须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与会者认为,当前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源,乡村振兴是构建国内大循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面向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教育文化分论坛邀请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技师学院、行业企业代表等近百位专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着重探讨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就业能力和培养适合乡村产业振兴亟需人才的机制体制和实践路径。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就业基本面虽总体稳定,但仍面临巨大压力,同时伴随经济转型与技术迭代,青年群体就业方式、方向、心态等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应采取更加科学、包容、有效的改革措施,坚持就业导向与全面发展辩证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会专家认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应统筹和协调各方资源,围绕区域特别是县域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地化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和特色产业人才,打通科技兴农、人才兴农的“最后一公里”。
ESG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2022年,遍布全球的极端天气现象再一次让全人类切身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多个地区持续高温,且突破历史极值,各国政府减碳降碳的承诺亟待落实。经济科技分论坛以“科技创造‘零碳’新世界”为主题,从低碳技术、金融创新和政策机制等角度深入探讨碳减排实践路径。
与会者认为,碳信息披露对于各类市场主体减排努力的落实至关重要,只有打破市场主体间、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的碳信息壁垒,才能有效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行为。ESG作为一个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将碳排放体现在企业的信用价值以及市场价值中。评价方法应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对环境体系的依赖,重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完整性给经济体系带来的转型风险。碳中和的实现有赖于技术的发展,包括低碳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同时应避免唯技术论。作为企业还需要超越将利润为唯一目标的理念,协调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与当下、政府和市场这四对关系。
在全球通力合作的必要性上,与会者也形成共识,认为合作机制应消除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并且不应将气候问题过度政治化。
以对话代替对抗,携手应对全球安全变局
面对亚太与欧洲的安全变局,国际关系分论坛广邀海内外逾百位嘉宾,围绕“大国竞争、区域合作与亚太安全与发展”“欧洲安全格局变化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两大议题,展开坦诚而充分的探讨。
与会者认为,亚太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地区,但同时也是地缘政治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尽管大多数亚太国家都表现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强烈愿望,但随着大国博弈日趋复杂,亚太的安全发展形势也变得愈加微妙敏感,风险与机遇并存。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应管控风险,加强交流,减少误判,强化共识。与会者希望亚太各国能够携手并进,共建开放包容的“朋友圈”,一同见证亚太繁荣美好的未来。在此过程中,今年的APEC和G20峰会承载着各方的期待,备受瞩目。同时,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地区多边组织与平台也应在缓和氛围、搭建桥梁、促进互信等方面发挥更大、更为积极的促动作用。
与会者认为,当前欧洲地区安全形势面临新的危机与挑战,相关事态发展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对国际秩序的演进发展构成巨大冲击和影响。有关各方需要认真地坐下来谈,并通过必要的磋商沟通以及实际举措加强互信,尽快从下行的漩涡中跳脱出来,否则将会满盘皆输,没有赢家。对于欧洲而言,未来需要切实从自身利益出发,找准战略定位,放弃摆脱冷战思维的负面影响,打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藩篱束缚,进而为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为世界秩序的有序运行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建构作用。
本届太和文明论坛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粮食危机叠加共振,大国竞争与冲突威胁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未来,太和智库将不忘初心,延续“科学文化·未来伦理·共同价值”这一核心主题,以“促进文明互鉴,助力和平发展”为使命,齐聚四海宾朋,纵论天下古今,为中国发展贡献方略,为国际交流构建桥梁,为全球和平与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