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路建:科技创新助力,破解软基处理难题
走在中交路建南昌G320新建工程B标项目施工现场,软基换填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如何做好软基处理工程是本项目部的重点工作之一。项目部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将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到现场建设中。”项目部总工周川华表示。
聚焦质量控制,不断优化方案
南昌G320新建工程B标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区及新建区境内,属于新建国道一级公路,主线长16.83公里,采用双向6车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路基、路面、桥涵、景观绿化、环境保护设施及照明工程等。
项目处于赣江冲击软土区,水塘水田软基换填总长度6.551千米,路线覆盖范围广,影响路基成型。项目沿线的土质多为崩解红砂岩,力学性能差,遇水后稳定性差,路基稳定性控制技术难度大。
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涵洞施工。道路纵横交叉,一条路位于施工路线上,另一条路为施工便道,涵洞设置在交叉口,挡土墙高高立在两侧。
涵洞等级设置为极重荷载,对下方的软基基地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部分施工路线与地方道路存在交叉的情况,项目部进行了方案优化,增设大量涵洞工程,满足保通要求。同时为减少土地占用,项目增设了大量挡墙工程,最高的挡墙达12米,为软基处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软基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不当,很容易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破坏涵洞结构,影响挡墙的牢固和稳定。项目部针对性地开展了《赣江冲击软土区域通涵结构物基底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在施工方案设计上充分考虑软土受力、影响软基稳定性的相关因素,精准确定了涵洞施工段的软基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
施工期间,施工团队加强软基处理质量控制,确保清淤彻底、基底压实度及平整度,为后续软基换填施工提供保障。根据实际地质和开挖情况,软基换填采用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工艺,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50厘米,确保路基压实质量。目前项目全线已经完成涵洞、挡墙,经过第三方监测,均达到验收标准。
注重科研发力,破解施工难题
为提振软基处理质效,保证工程品质,项目部自进场时就确定了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施工技术水平的目标。《赣江冲击软土区域通涵结构物基底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即为其中的一项。
现场取土、室内试验、分析数据,技术人员在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解锐强的带领下,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攻关中。通过实验得到数据后,技术人员搭建了软土数学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分析影响软基稳定性的因素、提出控制软基稳定性的关键技术。技术人员不断往返于在现场和实验室,加班加点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自试验开展以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
坚持以技术保质量,项目技术团队还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软基开挖工艺、开挖范围等进行细微调整,形成专项施工方案并仔细交底,显著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为全方位解决赣江软土区道路施工难题,项目部围绕路基、通涵结构物、桩基旋挖等方面,分别开展了赣江冲积软土区路基全寿命周期变形绿色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赣江冲击软土区域通涵结构物基底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和赣江软土地区桩基旋挖钻施工质量关键技术研究。此批科研立项成果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软基换填质量和效率,也为后续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悉,中交路建南昌G320项目是连接南昌市南部东西片区,横跨赣江的省市重大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分流过境货运车辆、缓解市区交通压力、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对优化国省路网布局,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带动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中交路建南昌G320项目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解决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未来,项目部将持续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赋能项目高质量建设,在江西大地擦亮路建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