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赏不够的中国色彩,听不倦的中国故事!

自1998年创立以来,以“国际”为名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是推动中国声音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今年,持续3年的音乐演出“内循环”结束,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重新出发。在国际文化交流重启的新时代格局中,北京国际音乐节仍然坚持将最耀眼的荣光给予自己立足的这片土地,从演出阵容、曲目策划到理念呈现,处处是赏不够的中国色彩、听不倦的中国故事。

演出阵容

青年一代绽放闪耀力量

青年作曲家李祯岩的新作《祈望》与古斯塔夫·马勒的经典《第四交响曲》,沿着“童年回忆”的线索,跨越百年光阴,两首作品在同一场音乐会的首尾遥相呼应。10月10日晚,步入下半程的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掀起新的高潮,至10月13日,3场以当代新作对话马勒的系列音乐会连续上演。马勒基金会节日乐团用乐声搭起平台,李祯岩、刘珅、王斐南、鞠小夫、王云鹏等中国青年音乐家在开放平等的语境里尽展对东西方文化的驾驭与思考。

在“共未来”的主题下,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爆发了强大的年轻力量。国内外互联网平台破圈爆火的爵士少女林冰,冉冉升起的新生代指挥家孙一凡、金郁矿、俞极,中国首位就任柏林爱乐乐团声部首席的中提琴家梅第扬……他们风华正茂,跃动敏锐的才思频频点亮今秋北京的音乐舞台,让观众由衷感叹“后生可畏”。

“中国的古典音乐文化处在走向全新未来的时代节点,从今天迈向未来的关键一步,就在于中国青年音乐家们能在世界舞台上提振音量。”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说。提携后辈,向来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延绵不断的精神之线,让艺术总监邹爽更感欣慰的是,她从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话语权”,“他们不只是与国外音乐家单纯合作,而是更进一步,可以成为合作的发起方甚至主导者。”

以梅第扬与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联手呈现的“古乐风尚 风华少年”音乐会为例,29岁的梅第扬和远比他资历深厚的乐团同事们共同敲定了多首难度极高的中提琴作品,合奏团联合创始人莱马尔·奥洛夫斯基甚至愿意用“我们的荣幸”来形容这次合作。他们把舞台中央的位置留给了“新人”梅第扬,当谢幕的喝彩席卷而来,那是当代中国年轻人在国际乐坛搅动波澜的回响。

曲目呈现

“中国概念”致敬传统文化

200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次提出打造“中国概念”,此后,一部部委约作品接连问世,汇成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澎湃声浪。“中国概念”的版图继续拓展——9月22日,今年的开幕音乐会上,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北京民族乐团联合委约邹野创作的《聆听刘天华》迎来世界首演,致敬中国音乐百年来路;10月5日,上海交响乐团与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委约刘索拉创作的交响舞曲《大闹天宫》奏响,多元融汇的曲风为传世几十载的动画经典重新“配音”,贴切而生动。

这两首委约作品,都以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生发的根基。《聆听刘天华》用民乐大师刘天华的代表作《改进操》《良宵》《光明行》命名全曲的3个乐章,几乎囊括了刘天华所有二胡、琵琶乐曲的主题,西洋、民族两支乐团同台,彼此借鉴演奏技法,酝酿出丰富新颖的音响。交响舞曲《大闹天宫》是刘索拉在病床上写下的作品,她用热烈的中国打击乐、明艳的琵琶交织舶来的爵士乐、交响乐,在充满浪漫和反抗精神的《大闹天宫》中尽情挥洒那些关于生命的呐喊。而越是挖掘《大闹天宫》这部经典,她越明白当年老一辈艺术家们前瞻性的眼光与胸怀,越感慨中国传统音乐是滋养当代创作的无尽宝藏。

著名歌唱家张立萍、龚琳娜深有同感。今年,张立萍带着萧友梅的《问》以及赵元任的《听雨》《瓶花》《教我如何不想她》4首诞生于北大音乐传习所时期的歌曲来到音乐节,乐声婉转,隽永悠长;龚琳娜在天坛神乐署首唱全本《胡笳十八拍》,咏叹蔡文姬苍凉勇毅的一生,同时分享“琴歌”这种古代文人音乐重要表达方式的雅致韵味。回望,唤起了她们对今时今日的许多思考,张立萍直言,她甚至很难相信自己演唱的4首歌曲竟然已走过了百年光阴:“那个时候,大师们已经能把西方技法与中国的民族情怀相结合,直到现在,音乐中的‘魂’仍然不过时。”如今,乐坛崇尚戏剧张力突出、感官刺激明显的作品,但一个世纪前,前辈音乐家却能用简单平易的旋律承载相当深厚的精神力量。时间没有掩盖经典与传统的光芒,它们给予现代人的启示历久弥新。

理念引领

当代音乐回应现实诉求

回溯前路的同时,音乐寻找着与当代中国、当代城市的更多共鸣。今年,作曲家郝维亚创作的国内第一部科幻歌剧《七日》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关注的内容并非那些远去的奇幻故事,而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焦虑:AI技术迅速发展,福音中是否夹杂着隐患?郝维亚将《七日》定义为自己“中国新歌剧”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在郝维亚看来,“中国新歌剧”要尽最大可能选择新题材;符合中文语言习惯,并尽量采取新鲜有趣的叙述方式;不依赖过多舞台视觉手段,即可充分呈现创作者的意图;运用室内乐编制,相信音乐的力量。

《七日》充分践行着他的设想,半舞台的制作呈现精简扼要,3位歌唱家与室内乐团串联起了全部故事情节。“歌剧想在未来继续向前发展,不仅要开掘传统内容,更要关注当下社会中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七日》制作人韦兰芬说。在这个层面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一贯的人文性和引领性,展现了未来中国歌剧发展的某些可能。

传承数百年的古典音乐,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如何融入中国观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真正触手可及、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包括《七日》在内,北京国际音乐节进行了许多探索。不久前,坐落于东单路口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里,海顿歌剧《月亮的世界》迎来中国首演,著名导演易立明携手一批年轻的主创主演,为这部早期古典主义作品包装了轻巧现代的表达,中等的剧场体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观众与歌剧的距离感。“历史上,歌剧发展与城市的兴起息息相关,最初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就处于城市生活之中。”易立明说。走出殿堂、融入城市,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服务大众的责任所系,更是它得以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热门相关:悠哉兽世:种种田,生生崽   重生成偏执霍少的小仙女   重生之嫡女祸妃   宠物小精灵之庭树   嫡嫁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