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绿色转型 机构看好电动船舶驶向蓝海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航运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正加速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近日,兴业研究相关研究报告认为,电动船舶作为航运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其市场规模与应用前景正逐步显现。
根据报告,电动船舶,即以动力电池为动力装置的船舶,近年来凭借锂离子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性能的不断优化,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特别是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安全、长寿命等特性,已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证,为电动船舶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917艘电动船舶投入运营,另有167艘处于交付待建状态,预示着电动船舶市场的蓬勃生机。
面对航运业巨大的减排压力,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共同推动航运业脱碳。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制定EEXI、CII等政策,为航运业减排设定了明确目标。欧盟更是将航运企业纳入碳排放征税范围,进一步强化了减排的紧迫性。在国内,我国发布了《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明确推动内河船舶电气化进程。江苏、上海、福建、湖北、浙江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电动船舶产业,包括试点建设、产业规划、财政补助等,为电动船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电动船舶在技术架构上的最大不同在于推进系统的电动化。其产业链涵盖了上游原材料与零部件、中游船舶制造以及下游应用场景等多个环节。其中,上游的电池制造、电机、电控以及下游的充换电服务等成为电动船舶产业链的主要特色。随着动力系统的变革,电动船舶的组成部件如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DC/DC变流器、配电板、变频器、推进电机和推进器等均实现了电动化升级,同时,船舶充、换电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兴业研究团队认为,长江、珠江、闽江、京杭运河等内河流域,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运输需求,成为电动船舶运营的重要区域,应重点关注上述区域电动船舶产业的发展进度。此外,针对电动船舶初始投资成本高的问题,金融机构可探索“船电分离”的金融解决方案,通过降低航运企业的初期投入成本,加速电动船舶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