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筑牢金融数字安全底线?中关村互金研究院院长刘勇这样说
【环球网金融报道 记者 冯超男】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细分市场中,支付科技、保险科技和区块链成为三大主导领域,融资金额分别为207亿美元、81亿美元和75亿美元。在全球金融科技市场融资总额下降的背景下,保险科技和ESG与绿色金融发展势头强劲,融资金额上升。
对于国内,据市场统计,近年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但2023年增速下降到9.7%,规模达到3727.8亿元,其中银行科技规模2793.2亿元,占比达到75%。随着金融机构和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据资产入表进程的推进,将为我国金融科技产业注入新活力。
这些数据来自于《2024中国金融科技百强企业竞争力报告》,而该报告则是在7月10日举办的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数字金融与金融安全大会”上,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发布。
在刘勇看来,金融科技(Fin Tech)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其中技术进步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模式和基础设施,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可获得性和客户体验。
进一步来讲,大数据与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极大推动了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其中大数据技术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收集、整合、分析海量的内外部数据,用于风险评估、信用评级、市场营销、反欺诈等领域,极大地提升了决策的精准度和效率。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投顾、智能客服、自动化风控、智能信贷审批、反洗钱监测等,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程度。”她吃
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刘勇认为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展现出显著优势: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较高的互联网普及率为金融科技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用户基础,有利于金融科技的规模化应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上,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处于世界前沿;移动支付工具的普及,使得中国移动支付处于全球领先。
不过,他还提到,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国际金融科技巨头的竞争,以及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需要加强国际竞争力和合作;优化金融科技监管环境,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监管需要跟上步伐,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着重数据隐私与安全,在大规模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背景下,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重要议题。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数字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为金融业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正如刘勇所提,要确保数据安全并保护好隐私。对此,他向环球网财经记者提到,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需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和技术手段。
具体而言,首先,构建全面的数据保护框架至关重要,企业不仅要遵循相关法规,还要制定内部数据保护政策,明确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销毁的标准流程。其次,实施严格的身份管理和访问控制措施,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特定数据,同时采用多因素认证加强安全性。数据加密是另一项关键技术,无论是静态存储还是在网络中传输,加密都能有效防止数据被未授权者读取。此外,差分隐私和联邦学习等新兴技术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也使得组织能够在不直接接触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模型训练和分析,从而在促进创新与保护隐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安全监控和漏洞管理也不容忽视,通过持续监控网络活动和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威胁。
且他还提到,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同样重要,定期的安全培训能增强员工对数据安全的认识,降低因人为错误导致的数据泄露风险。通过这些策略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的目标。
当然,刘勇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生成式AI将成为下一轮金融行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生成式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金融行业带来诸多新的变化和机遇。当然,我们也需要关注并解决其存在的难点和风险,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而这其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大挑战。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如何在利用生成式AI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密,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