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需要一部什么样的《西游记》作品?

说起四大名著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相比多数朋友都会说出《西游记》的名字。但当我们说起《西游记》,往往指的未必是印在书上的那本古典小说。或者说,虽然读过《西游记》原作的人绝不在少数,但更多人是通过《西游记》的诸多衍生作品,如动画《大闹天宫》《西游记》,《西游记》系列连环画,杨洁导演拍的央视版电视剧,近些年的话还有《大圣归来》这些作品,以各种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体验《西游记》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西游记》本身的故事。80、90年代的朋友应该也有很多人看过电视剧《西游戏后传》和电影《大话西游》,读过今何在的《悟空传》,也看过鸟山明的《龙珠》漫画或是动画——虽然这条线就离原著越来越远了,但孙悟空的形象正如其七十二变的仙术一样,哪怕是怎么看都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我们也都认为他是同一个孙悟空。

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是口碑爆表的电视剧版《西游记》也并非对原著的像素级翻拍,里面存在大大小小的诸多改动。六小龄童虽然主张“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但事实上这一主张丝毫无益于《西游记》和孙悟空的生命力。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些改动为什么会发生,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孕育了当时的《西游记》。我们将通过对过去作品的探究来了解这个问题,进而展望最令人期待的国产游戏之一《黑神话:悟空》,看看这部作品可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一、人格分裂的孙悟空

一直以来,《西游记》研究就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故事情节来看,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和西天取经的孙悟空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是打破秩序的,造反的,是“坏猴”;后者是降妖除魔的,是皈依的,是“好猴”。我们固然可以说孙悟空被五行山压了五百年性情大变,但考虑神话故事的生成,也存在另一种可能。

了解日本神话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日本神话中须佐之男的故事也呈现相似的构造。须佐之男是天照大神的弟弟,性格狂暴,他肆意破坏天照的田地,把一切搞得一团糟,天照一气之下躲进岩洞,从此世界没有了太阳。大家想尽办法连哄带骗把天照拉了出来,之后须佐之男被驱逐出高天原,而他下界之后则有了著名的降服八岐大蛇为民除害的故事,在大蛇体内获得的草薙剑后来还成为了日本皇家的三神器之一。以逐出高天原为分界点,须佐之男同样由“恶神”和“善神”两部分构成。

目前,对此类在某个时间节点前后人物形象出现变化的神话,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两部分故事来自不同的原型,在后续传播中被整合并记录在同一部作品里。既然如此,后世对《西游记》的改编就各取所需,围绕两个孙悟空之中更接近自身表达需求的一个做文章,或是干脆在分裂的两个人格之外再创第三人格。俗话说光是姐焰是妈,《异度神剑2》中小绿的出现绝对不会使人反感,带来的只有欣喜。

尽管过去在文艺创作中未必有现在日本游戏这么喜欢搞人格分裂桥段,但受众对此类潜移默化的改动倒也并未抵触。原因很简单:每一个有影响力的新孙悟空,都一定程度代表了当时的社会意识。

譬如五四时期,胡适和鲁迅两位大家就曾围绕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还是《山海经》中的水怪无支祁展开论争,其背后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本位焦虑。虽说胡适属于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但其所支持的孙悟空来源,也就是印度,仍然算是广义的“东方”世界。不过我们要意识到,东方和西方这一对词汇对应的并非是单纯的地理关系,其中已潜藏了古老与革新,落后与先进,蒙昧与启蒙的言外之意。因此如何讲述东方的故事,使其不落入西方的话语体系,成为了现今中国文化传播的一种巨大挑战。

二、主体颠倒的孙悟空

前文所述的“社会意识”有一个更好的例子来说明。

清朝乾隆年间,皇宫中有一部长达二百四十出的大戏《升平宝筏》,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原著《西游记》全部,一演就是好多天。剧本创作初衷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营造一种“海内升平”的景象。特别是天界在如来佛帮助下成功镇压“妖猴”反叛之后,还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庆祝,后世的京剧《安天会》即是基于《升平宝筏》的这一部分改编而来。

顾名思义,《安天会》之“安天”,主体是天庭,也就是现实中的清王朝。情节虽然基于“大闹天宫”部分撰写,但讲述的并非孙悟空占山为王反抗天兵围剿,继而搅乱蟠桃宴的故事,而是天庭反过来以万钧之力平定犯上作乱的妖猴,拨乱反正的故事。安天即是平叛,是清廷镇压逆贼的强势声音。

历史上《安天会》出现过多个版本,甚至北洋政府建立之后也排过《新安天会》,在袁世凯57岁生日上演,其中设置了若干新情节,比如孙悟空逃往东胜神洲,化身自命“东方德国威廉第二”的天运大圣逸府先人,玉帝发现震旦古国生民涂炭,派天兵天将下界擒回弼马温。该戏遭到戏曲界全力抵制,后因谏言废止。显然,同样讲天庭平妖,后者时代已近五四运动,民众的意识也更为进步,封建时期能容忍的东西已无法再容忍。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京剧院1951年筹备出国演出,在《安天会》基础上改编了《闹天宫》,国际反响十分强烈。演出结束回国汇报后,周总理指示主创团队扩大篇幅,写一部新的《大闹天宫》。本次新编加入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龙宫借宝、封弼马温等情节,算是对情节的一次补完。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对改编作出了三点具体指示:要写出孙悟空的反抗性,要写出玉帝的阴谋,要写出孙悟空以朴素才华斗败舞文弄墨的天庭使者。尤其是第三点,其中明确体现了文学艺术服务于人民的特征,这是社会主义文艺观的重要体现。物极必反固然是一方面,单从《大闹天宫》这出戏来看,我们能完整感受到叙事主体从天庭到孙悟空这一转换。

这里多提一句。猴戏文化史上还有一部著名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倒未必是戏本身有名,相比戏的内容,毛主席、郭沫若和董必武围绕这部戏写的四首诗更为人所耳熟能详。“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几首诗的生成和对戏本身的解读,与当时的阶级斗争背景分不开,详细的情况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

三、漂洋过海的孙悟空

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作品,万籁鸣、万古蟾兄弟执导的《铁扇公主》在日占上海上映。这部动画万氏兄弟其后在备忘录中写道:“全片资本二百万元。耗一万八千尺胶片,摄成七千六百尺映。……从事绘制之青年工作人员二百人,男性一百四十六人,女性五十四人。画面三万余幅,镜头六百五十四个。”由此可见,这部动画制作规模相当可观,可谓“出道即巅峰”。

如其标题一样,《铁扇公主》表现了唐僧师徒火焰山受阻、孙悟空借芭蕉扇、同牛魔王斗法的这段情节。平心而论,即使是在《西游记》原作中,这一段也是最具故事性、最跌宕起伏的一段故事,被选中作为这部动画的主要情节也就不难理解了。本作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小猴子形象,面相滑稽,可以看出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动画有向迪士尼模仿的痕迹。其情节安排也颇具可玩味之处:原作中几乎靠孙悟空一人完成的“三调芭蕉扇”的情节分配给了三个师弟,火焰山的拟人形象则怎么看都是日本武士的面具。其中想说什么那自然不言而喻。

但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这个。而是要把话题转向我们东边的动画大国日本,说一说动画巨匠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生于1928年,《铁扇公主》上映时13岁。上映后不久,《铁扇公主》传入日本,给年幼的手冢治虫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促使其选择动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手冢治虫画出了《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作品,拯救了濒临崩溃的日本动画产业。其中,1961年,手冢导演了一部《西游记》动画,一般称为“东映西游记”,而其中师徒四人最终boss战面对的正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1988年,手冢治虫来到中国,特地拜访了已是古稀之年的万籁鸣。

在如此强烈的文化影响下,日本涉及《西游记》的创作和牛魔王、铁扇公主夫妻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2006年坂元裕二编剧的《西游记》第一集就是“火山”,其中情节虽然P妈不认,但牛魔王夫妻的形象却并未缺席。更著名的也许是另一位动画巨匠鸟山明的《龙珠》——看过的朋友也许还记得,主角虽然名叫孙悟空,变身也是个猴(大猩猩),但整体情节上和《西游记》已经没啥关系了。但即使是这样一部离题万里的作品,其中仍然留下了火焰山和牛魔王的形象,可见源于《铁扇公主》这一脉的影响力有多么深远。

四、作为艺术表达的游戏

我们前面都在讲《西游记》各个时代的表现形式与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最后终归是要往游戏上扯。

我们有时候会说游戏是“第九艺术”。但说到这里的时候,有很多细节还值得推敲一下。和游戏并列的八大艺术,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戏剧、电影、建筑,都各自有各自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如何评价一个游戏呢?譬如吧,我们常说的“电影化”,说白了就是游戏拟真度高、运镜有电影风格、采取了电影一样的叙事手段等等。但回过头来想想,如果这个是一个评价标准,游戏只是向电影靠近的话,游戏自身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这么批评当然自有其漏洞,这也并非回答不了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什么是艺术?如果我们采纳陈星汉(《风之旅人》)的看法,艺术就是表达。那么游戏如果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考虑的话,其表达的特点在于何处呢?目前来看,沉浸感是其中的一个突破口。当然其他艺术形式也在朝着方面进发,譬如电影的3D乃至4D、5D,戏剧也有沉浸式表演,将观众席设计为舞台的一部分。这个也不是我们重点要说的。

我举一个例子。

应该有很多朋友玩过RPG名作《最终幻想10》。大家觉得,这部游戏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首先它当然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在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些可以挖掘的空间。

在我看来其实FF10的故事是这样的: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禁断机械)导致了战争,并制造出了原子弹(辛)。虽然原子弹很快就被威力更大的氢弹(新的辛)取代,但它实际上会成为人类安全的巨大威胁。这也是人类目前能拿出来的最大威力的武器(究极召唤)。召唤兽则可能象征着核能在军事之外的使用,比如核电站;而无论是辛还是召唤兽,都是从祈之子(裂变或聚变原料)中产生的同源物。

尤娜蕾丝卡这个角色就是世界上制造核弹的人或国家,大召唤士布拉斯卡则象征着拥核国家,或其领导人。对一部分拥核国家而言,核武器的持有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这也对应了布拉斯卡牺牲杰克特打倒了旧的辛、制造出新的辛的情节。至于男主提达,他从祈之子的梦中产生,所以本身仍然是核能的一种。最终他帮助尤娜击败了被奉为规则的尤娜蕾丝卡,并以所有的召唤兽为代价彻底击败了辛。这就是说,世界要放弃所有的核能,无论是核电站还是核武器,然后各种族同心协力,最终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

我们再来看耶朋教。耶朋教的教义是禁止使用禁断的机械,但是崇尚召唤士和祈之子的力量。这是一种核能至上主义,认为核能将取代所有的传统能源。但游戏认为这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试图掌握权力的行为,也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垄断。游戏的情节完全击穿了耶朋教的假面,也就是主张打破这种科技或技术垄断。

大家当然可以有其他的解读。重要的是,这是编剧的一种表达。至于我们是否能从其中窥见世纪之交日本民众的心态,那就留待进一步的挖掘了。但至少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譬如《皇家骑士团2》之所以获得如此口碑,同松野泰己亲眼目睹波黑战争恐怕不无关系吧。

五、映照中国的孙悟空

我们再讲回《西游记》和孙悟空。万籁鸣先生在1961年还导演了一部《大闹天宫》,这是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版本。其后上美影在1985年又推出了《金猴降妖》,讲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二十年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登上荧幕。

我们捋出这样一条线来,想要关注的是孙悟空的形象变化。《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借鉴迪士尼造型,整体呈较为幼小的二头身;《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身体则更为舒展,也更为矫健,呈现一种少年气质;《金猴降妖》中的孙悟空则显得更为魁梧,头身比接近1:4,进一步成熟了起来;到了《大圣归来》,孙悟空的扮相已经完全成为了中年人。

我们可以从《金猴降妖》导演特伟的采访中看到端倪。同是上美影的作品,《金猴降妖》相比《大闹天宫》,孙悟空得到了一定的成长,特伟认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时间应该让猴王褪去青涩、变得更成熟。《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则直接称孙悟空为“有故事的大叔”,这种穿越时间的默契极大地丰满孙悟空的形象。

从情节上来看,孙悟空则一次又一次担起了当时的社会责任。《铁扇公主》是反日本侵略者;《大闹天宫》是新中国的革命豪情;《金猴降妖》是粉碎“四人帮”的艰难路程;《大圣归来》则更有趣一些,孙悟空不仅进入中年,还有了江流儿这个“孩子”,这也许意味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了需要我们“照顾”的对象。同样是《大圣归来》,PS4平台的那款同名改编游戏就烂到根里,原因无外乎是它既没有抓到原作的灵魂,游戏本身也做得稀烂。

前面讲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对接下来要面对的这款《黑神话:悟空》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本作中悟空的形象又有什么象征呢?作为游戏,好玩自不必说;但如果制作组有想要表达什么的欲望的话,大家不妨参照本文所讲的内容,想一想自己希望《黑神话:悟空》讲出怎样一个故事。我自己的一家之言,就不在这里献丑了。

注:本文涉及《西游记》历史版本的部分及有关插图着重参考了三联书店出版的白惠元博士《英雄变格》一书。这是一本大众文化研究的优秀作品,欢迎有兴趣的朋友购买阅读。

热门相关:遮天   超神机械师   一剑独尊   恶魔王族   世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