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戏的本意已经被大家忘了
“云”,在国内游戏玩家群体里不算什么好字眼。
一般来说,在国内游戏相关的讨论中,提到“云”,多半是指玩家没有玩过某游戏却对其大加评论的行为。“云玩家”一词是彻头彻尾的贬义词,“云游戏”也随之被“污名”化,用来指某些玩家不去实际玩游戏,而是通关视频或直播间接体验游戏,还自称了解该游戏的现象。
云玩家的起手式:“首先我没有玩过”
而云游戏在游戏业界有另一个含义,其历史甚至比污名版“云游戏”的前身“视频通关”还要早——让游戏完全运行于云端的技术。
众所周知,大型游戏往往都体量庞大,对玩家硬件的要求也颇高。
《刺客信条:奥德赛》的推荐配置
云游戏技术,简单来讲,这是把这些大型游戏“页游化”。让网速代替昂贵的显卡、处理器等设备,使玩家只用一台基本配置的电脑就能玩上最新的游戏。
事实上,云游戏技术出现非常早——20世纪90年代,任天堂和世嘉都进行过云游戏相关的尝试,只不过利用的都不是现在我们熟悉的互联网之“云”。
1993年,世嘉为其MD游戏机推行了名为“世嘉频道”的在线游戏服务。通过有线电视网络,玩家付费之后无需购买卡带就可以通过电视天线连接网络畅玩相应的MD游戏。
世嘉频道当时的连接画面
1995年,任天堂以“游戏从天而降”为口号,推出了SFC(超任)的外设:Satellaview。这是一款卫星接收周边,用户除了可以用它从任天堂的卫星网络中下载游戏(当时互联网技术还不发达),还可以玩一些“广播游戏”。这些广播游戏只在固定的广播时间提供,玩家可以通过卫星网络直接游玩这些游戏,不用预先下载。
Satellaview的“广播游戏”界面是一个小镇,不同的建筑物代表着不同的游戏
但世嘉频道在运行5年后关闭了,Satellaview也从未真正普及过。其中缘由显而易见——利用卫星或者有限电视网络,意味着高昂的价格和糟糕的连接质量,这些问题在基于互联网的云端技术兴起前几乎是不可解决的。与这些问题比起来,什么“设备安装复杂”都算是细枝末节了。
在两家主机厂商不怎么成功的尝试后,“云游戏”技术被束之高阁,一等就是十几年。
到了2010年前后,游戏和硬件厂商们似乎觉得云游戏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开始相关的业务了。从2009年OnLive现身GDC(游戏开发者大会)开始,英伟达、索尼相继入局,展开自己的云游戏服务。
OnLive现在已经停运,但是其专利和技术都卖给了索尼,成为PlayStation Now的养料
2013年,英伟达推出了云端渲染技术NVIDIA GRID(后更名为GeForce Now),后来还推出了云游戏的机顶盒Shield TV;索尼的PlayStation Now凭借着索尼平台的优势覆盖了主机、掌机、电视在内的多个平台。据统计,仅这两个平台上的“云玩家”,就接近2亿了。
去年10月,谷歌也宣布进入云游戏领域,推出了自己的“Project Stream”。谷歌直接与育碧合作,让用户用Chrome浏览器就可以玩到刺客信条的最新作品《刺客信条:奥德赛》。据实际测评的结果来看,画面几乎没有妥协,可以达到4K和60帧的高标准。
谷歌的云游戏和XBOX ONE画面的对比
几天前,有人发现亚马逊也按捺不住,准备开展自己的云游戏服务。
有人在亚马逊官网的招聘名单中,发现了“云游戏软件开发工程师”这一岗位。这一岗位的描述透露了他们的野心:“我们相信有突破性的游戏可以重新定义玩家体验的界限,并改变世界看待数字娱乐的方式……加入我们,您将拥有Twitch、AWS和整个亚马逊生态系统的强大功能,以塑造游戏的未来。”
亚马逊的招聘启事
除了这些和游戏行业息息相关的企业,就连一些看似与游戏毫无干系的企业也想分一杯羹。
同样是几天前,美国最大的无线通讯服务商(相当于中国的联通、移动)威讯无线(Verizon)开始邀请玩家来测试他们自己的云游戏服务“Verizon Gaming”。参加者可以获赠一台英伟达的云游戏设备NVIDIA Shield TV和150美元的亚马逊礼物卡。
Verizon Gaming的支持列表中不乏《战神》、《底特律:变人》这样的知名大作
厂商们看起来对云游戏技术充满信心。去年8月,育碧CEO伊维斯·古利莫特就在采访中解释了育碧和谷歌就云游戏展开合作的缘由:“目前,有很多公司在做流媒体……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趋势,它将继续发展。这项技术最终将得到显著的改进,让我们有流畅的游戏体验。”
古利莫特甚至提出,主机游戏将会消失,能在各个平台上(包括主机、手机和电脑、电视)上运行的云端游戏才是游戏行业的未来—— “最多再经历一个10十年的主机时代,所有的游戏都会成为云游戏,是所有的游戏”。
真的到了那一天,也许云玩家与云游戏这两个在国内已经失去其“原意”的词语,才能让人记得起原意吧。
热门相关:夜的命名术 无敌天帝 修仙狂徒在校园 闪婚娇妻:老公,深深爱 异世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