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丧尸电影之父”与《生化危机》的一段恩怨情仇
对于丧尸爱好者来说,乔治·罗梅罗的大名如雷贯耳。上世纪60年代,由他执导的“丧尸三部曲”——即《活死人黎明》《活死人之地》《活死人之夜》,将一种原本只能在吸血鬼电影中充当杂鱼的人形怪物,变成了充满现实反讽、政治隐喻和黑色幽默属性的“现代”生物,为恐怖题材流行文化开创了全新的纪元。
60年代末的美国正处越战和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因此对《丧尸三部曲》也不乏许多政治层面的解读
在1998年《生化危机2》发售前,卡普空公司就委托罗梅罗制作过一部真人宣传短片,通过院线的加映来进行游戏品牌宣传。虽然当时还是胡子大叔的罗梅罗并不是玩家,但他还是欣然接受,并且为丧尸题材日益广泛的影响力感到自豪。在调动御用人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拍摄之后,他的这部迷你丧尸片,后来被剪成了只有短短30秒的日版电视广告……
之后不久,拥有“生化”电影版权的索尼影业找上门来,重金求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电影。虽然罗梅罗在此前同卡普空的合作中被小坑了一把,但他还是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丧尸片在当时还属于小众边缘题材,从未以大制作的方式涉足过主流文化领域。
一个月之后,老罗满怀期待地将自己精心创作的剧本亲手交到了索尼影业CEO约翰·卡莱手中,这位刚刚上任的大佬十分感动,然后在看罢之后一把把手稿丢进了垃圾桶……
这种纯属“逗你玩”性质的合作,自然让罗梅罗满腔愤,他大骂日本人是一群骗子。在2005的《生化危机4》发售后的一次访谈中,卡普空当家制作人稻船敬二傲娇地表示,正是自己当年亲自飞赴美国,才请到了罗梅罗出山。而老爷子则毫不客气的公开打脸——“我从未见过这个家伙!”
老爷子当时应该用上这个表情包
被怼得昏头土脸的稻船敬二,后来在由他主创的《丧尸围城》封面下方标注了一句话莫名其妙的特别提示:“本游戏和乔治·罗梅罗电影《活死人黎明》没有任何关系。”
到底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是话里有话?
而这一次,老爷子干脆联手电影版权方MKR公司,将卡普空告上法庭,指控《丧尸黎明》抄袭了《活死人黎明》中“在购物中心抵抗丧尸”这一创意。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今天的我们,实在无法理解卡普空索尼为什么会如此简单粗暴的对待贵为一代丧尸宗师的罗梅罗,以至于让老人家一把年纪了,还要玩这个互相伤害的游戏。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切入
1983年时的周星驰,还是老版《射雕英雄传》中的宋兵甲,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个“死跑龙套的”会成为日后的喜剧之王。
1998年时的罗梅罗尽管被B级电影圈子视为神一样的存在,然而在此之前的他,还从未执导过预算超过100万美元的作品。他的名字对于主流观众而言,也是完全陌生的。
况且,那时候的丧尸电影还很难被主流观众接受。至于这种亚类型所属的B级电影,名声向来也不怎么样。
B级电影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当时很多小公司在财力上无法和派拉蒙、米高梅这样的巨头相抗衡,而剧场老板们又想提高院线的利用率。于是小成本、低票价的B级电影,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将粗制滥造的B片同“烂片”直接划上等于号。
从娱乐元素的构成来说,商业大片(即所谓A级电影)和B级电影的构成要素并无本质的不同,无非就是软色情、动作、枪战、惊悚、冒险、奇幻等等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对此,资金雄厚的A级电影,可以用洁净、优美、流畅的外包装和丝般顺滑的叙事节奏,来让这份拼盘看起来更符合所谓的中产阶级品位。
而缺乏必要填充物的B片,则看上去粗糙、荒诞,制作起来也更容易豁出老脸,放下身段,以此招徕特定口味的观众。
下面这段“生化”迷们非常熟悉的开场动画,就有一股浓浓的B片观感:
正是这段颇有罗梅罗丧尸片风采的真人开场动画,让这位大师对和卡普空的合作充满了期待
凌乱的镜头、浮夸的表演、廉价的布景,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五毛钱特效,这就是所有B级电影所共同的特征……
这个“糙”字,正是B片在粉丝心中的最大优势,它可以让观众彻底忘记节操这一档子事情。夸张的故事和跳跃的剪辑,再配上天马行空的情节和动作设计……不需要取悦主流观众群体的B级电影,也很容易摆脱好莱坞正襟危坐式的史诗叙事,轻松做到不落俗套,颠覆三观,让观众在荒诞不经的影像中尽情狂欢。
真正将B级电影带入主流市场的关键人物是昆汀·塔伦蒂洛,图为西部片、黑泽明、动漫和邵氏武侠片一锅乱炖的《杀死比尔》系列
当时的罗梅罗,正是带着上述的B片精神,开始了《生化危机》剧本的激情创作。这段合作的开始阶段,是罗梅罗电影生涯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因为索尼影业开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
罗梅罗终于等到了为丧尸片,乃至整个B级电影“正名”的那一天。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他请助手把PS游戏机搬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当场视频通关了《生化危机》初代(那时还没有“流程直播”这个词)。
身为始祖级“云玩家”的老梅,则将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关键情节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随后,卡普空也寄来了《生化危机》全系列设定稿。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开始了疯狂的闭关创作,并且拿出三百多页的剧本定稿。
你一定好奇,“生化”系列的知名角色们到底在这位丧尸老顽童的笔下,都经历了怎样扭曲的故事,以至于让索尼影业高层看后坚决让他走人?
我的XX碎了一地……
我们都知道,为了尽可能多的争取观众,游戏改编电影通常会对原作设定和情节进行大幅度的简化,身为老司机的罗梅罗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件事情上,他是这样干的:
电影的主线,依然是S.T.A.R.S.小队前往洋馆,消灭暴走的怪物,并没有多少阴谋论的元素。安布雷拉自然也不是什么制霸全球的药品巨企,他们只是一群在那栋阴森恐怖的大宅中制造生化怪物的科学怪人。
对,就跟这个差不多
然而当男主角克里斯登场之后,我感觉到了有点不大对劲……
他可不是警方精英小队的铁血悍将,而是在浣熊市郊经营一片小型农场的庄稼汉。更加闪瞎狗眼的是,克里斯身上居然还有四分之三的印第安莫霍克血统,射得一手好箭,善使一把开山斧。
大概就是下面这种做派:
克里斯就这样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然而在发现自己饲养畜群突然变成了丧尸羊、丧尸牛,尤其昨晚还和自己来过好几发的女朋友也失踪之后,这位红番狂战士怒不可遏地抄起家伙,去方圆十里之内唯一有人活动的地方——位于阿克雷森林深处的洋馆去讨个说法。
是的,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克里斯的女盆友不是别人,正是吉尔小姐姐。
电影剧本中的吉尔至少还是一名S.T.A.R.S.队员,不过此S.T.A.R.S.并非游戏中一身正气的浣熊市特警小队,而是专门为保护伞公司干脏活累活的影子部队,类似于“第四幸存者”汉克所在的USS小队(Umbrella Secret Service)。
在游戏初代故事时同克里斯之间仅有革命同志友谊的的吉尔,就这样变成了他的炮友,而且还被黑化了。
吉尔的任务,是以隐蔽身份维护“洋馆”外围的安全,而克里斯的农场正在通向保护伞秘密基地的必经之路旁。所以吉尔利用克里斯家的一亩三分地来监视研究所周围的一举一动——代价,就是让这个屌丝青年顿顿都吃上天鹅肉。
这种毁三观的人设,体现出了B级电影的邪典(Cult)精神。影迷们不难发现克里斯和吉尔的关系,正是詹姆斯·卡梅隆经典作品《真实的谎言》男女主角的反串:主角不知道伴侣“大内高手”的真实身份,在真相大白之后,又在爱情趋势下不得不与之闯入龙潭虎穴。
同时,克里斯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又类似于《异形2》中的雷普利,以“业余”身份加入专业团队,并且在冒险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主角以外的其他人几乎都死了…
比琼瑶还能折腾的情感纠葛
塑造一个角色,最重要的是展现人物的情感。在这个问题上,罗梅罗也是丝毫不马虎的。
虽说吉尔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实为任务所需,和克里斯之间也难免日久生情。
影片的第一幕,正是在克里斯和吉尔的爱情动作片中开始的
然而悲剧的是,克里斯得到了吉尔的人,却得不到她的心。帅呆酷毙的墨镜猛男队长威斯克,才是吉尔的“单恋一枝花”。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游戏中的威斯克对女人向来不感兴趣,到了五代的时候,我们终于知道这是利用病毒获得超能力之后的副作用。然而早在游戏初代的时候,罗梅罗就认为其中必有隐情:卡普空只是说老威不喜欢女人,没有说他不喜欢……
原来威斯克的亲密爱人,正是S.T.A.R.S.阿尔法小队的左轮大叔巴里。
右边那位兄弟请借一步说话,导演说就需要这种基情十足的小眼神
电影剧本中的巴里,并不是为了保全家人而被迫充当走狗的的中年油腻男,他是威斯克的发小。两人不仅从小玩到大,成年之后还一同加入军队。在侵格林纳达和波斯湾的战火中,生与死的考验让这份情变得分外炙热……
被罗梅罗强行添加七情六欲的威斯克,也从“生化”系列庞大阴谋的幕后主使者,降格为了唯利是图的腐败政府特工。他压根儿就没啥伟大的抱负,打入安布雷拉的目的,只是想寻找趁火打劫的机会,好把偷来的病毒样本高价卖给黑市。
为此,老威同志谎称整个阿尔法小队成员已经全部被感染,解药就藏在“洋馆”最下层的秘密实验室之中,把手下当枪儿使。至于这群智商全程掉线的队友,居然相信了他的话……
在故事的大结局中,克里斯捡起了吉尔丢过来的爱心火箭筒,将“暴君”试作型一炮轰杀。
至于威斯克,他根本不用靠诈尸来瞒天过海,因为有人愿意为他挡枪。即便在发现威斯克背叛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团队之后,爱他爱得死去活来的巴里,依然奋不顾身地帮助威斯克逃出生天。
“为了你,我愿意背叛整个世界”,攥着T病毒样本的威斯克十分感动,然后一枪射杀了他。
老威之所以会这样无情无义,是因为他又移情别恋到了吉尔带来的乡村小鲜肉克里斯的身上,而且差点将他强行掰弯。在冒险过程中,威斯克不仅对克里斯关爱有加,而且还特地留了一条通向外界的暗道,为来日方长创造了机会。
设计台词:“为了一个女人,你居然不要我!?”
知道很多年之后,“生化”铁杆玩家通过威斯克每次遭遇克里斯都手下留情的习惯性操作,终于推断出了克里斯才是他的真爱。
然而早在二十年前,罗梅罗便就看透一切……
好了,剧本的故事大纲说完了,借一张图来给大家表达此时的心情——
猜中开头,没猜中结尾
在二十年之后这个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全民狂欢时代,回望这部鲜为人知的剧本,我们不由得拍案叫绝。
瞧,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主角团队,深刻体现了女权主义、少数族裔平权和反同性恋歧视运动的伟大精神,完美符合如今好莱坞的潮流。
每个人都深陷“洋馆”这座恐怖牢狱,每个人都受困于“我爱的人不爱我”的情感危机,每个人都在一场囚徒困境中相爱相杀……剧本的情感冲击力跃于纸上,汇聚出了强劲的矛盾冲击力!即便是“生化”资深玩家,恐怕也会在第一时间加入到这场狂欢之中,根本不会对种种“非人类”设定较真。
然而二十年前主流大众文化的接受程度,同现在是大相径庭的。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罗梅罗和《生化危机》电影失之交臂,这个超级ip落到了当时还是三流导演的保伦·安德森的手中,接下来从科幻走向玄幻的“生化”电影六部曲接踵而至,每部都在不断挑战玩家们的审美底线。
《生化危机》六部曲虽然质量越来越差,但一共也实现了13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
至于索尼影业当初执意要打发掉罗梅罗的做法,其实也不难理解。索尼的核心业务的影音娱乐,早在PS时代,他们就意识到了相对电影市场庞大的观众群,游戏玩家的基本盘实在是太窄了。为了应付节节攀升的软硬件开发成本,就必须从以电影为代表的流行文化消费人群中导入流量。拍摄《生化危机》真人版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这种定位,决定了“生化”电影可以让玩家们看罢骂街,但一定要让没有接触过这部游戏的人们看爽,至少要让这个品牌在观众面前混个脸熟。
罗梅罗和安德森版《生化危机》电影的区别,从上述两张剧照中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边是粗粝感十足的画面和晦涩难懂的人物关系,一边是干净清爽的场景、流畅火爆的动作设计,还有完全不用动脑的剧情。明白了主流观众最终都会做出的选择,我们就不难理解大师被炒的原因了。
显然,罗梅罗那种充满鲜明个人风格的B级电影作风,是无法满足索尼的要求和观众们的需求的。
虽然保罗·安德森在导演界的段位和罗梅罗差了好几个数量级,但在“生化”电影定位这个问题上,他的认识还是清晰的。在2002年的首部电影中,他几乎将系列游戏庞大的世界观和人物关系全部抛弃,通过原创人物爱丽丝的视角,来将观众带入这场发生在保护伞地下设施中的丧尸暴乱。
即便是游戏角色在日后的续集中登场,大都也只有路人甲性质的戏份
在电影的场面设计上,安德森又下足了猛料。他从科幻片、动作片和功夫片中抄来了许多受用的桥段,并且加入了诸如克隆人、人工智能叛乱等等时髦的话题。总之怎么热闹怎么来,让“生化”迷们喷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观众在影院里面睡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梅罗的遭遇其实一点也不冤。
结语
一年前的7月16日,罗梅罗在多伦多的家中不幸病逝。当初和《生化危机》电影的失之交臂,也成为他导演生涯中的最大遗憾。
正如当红科幻美剧《西部世界》中福特博士所说的那样,“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从未死去,他们只是变成了音乐,他们永远活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我们相信,罗梅罗并没有带着同《生化危机》的未尽情缘离开,他早已将自己的烙印打满了丧尸游戏的世界,并且在这里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