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关于地球的运动》里的一记闷棍
真是好久没参加过线下活动了。
经历了前几个月的全面取消和反复跳票,我终于在上周,时隔3个月再次走进了剧院。可没等我坐在不怎么舒服的椅子上,多听听看看身处人群中的鲜活感受时,演出就开始了。
这是一部民国题材的戏,剧名很文艺地以拜伦的诗《春逝》为题,内容却是一个关于科研的故事。讲述了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里,两位女性研究员的故事。
在那个思想刚刚凿开牢笼的年代,她们敢于站出来对抗男女间的不公,敢于蔑视外界成见大龄不婚,只为了实现探索真理真知的理想。“即使没有老师,没有战友,也没有战壕,也依然要做这件事。”
这部戏的场刊很有意思,做成了剧中研究所丛刊的形式
在观剧的过程中,我当即就联想到了前不久看过的一部漫画《关于地球的运动》,这同样是一个关于科学关于求知的故事。我很喜欢这部漫画,但坦白来说,它却不是一本好推荐的作品。
仅从剧情走向来看,这是一个憋屈压抑的故事,却也是一个不怕剧透的故事。只要知道了它讲述的是15世纪前后,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艰难进化,就不难猜到大概的剧情走向:(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15世纪的一位天才少年,即将升入大学面临着两个专业的选择。一条路是在神学上继续走下去,前途无限;另一选择则是进修他内心真正向往的天文学,但这在当时却极容易被打成异端被迫害。
稍作犹豫后,主角选择了他热爱的天文。之后在一位“异教徒”的代领下,他对教会奉行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开始研究起日心说。但研究没进行多久,就被教会的异端审判庭发现,然后没有任何反转地,他被处以了绞刑。
以上仅是漫画第一卷的内容
对比历史,这个故事显得很真实:以神权为袍的集权者们,把地心说包装为神的意志灌输给子民,实际上却是为了守护自己特权的负隅顽抗。为了掩盖科学的真相,他们用酷刑残酷镇压追求真相的学者们,当然最后也是以科学真相的昭雪接上了后来的历史。
漫画之后的走向,也大致符合这段猩红的历史。第一位主角死后,他追求真理的资料和意志传承了下去,一个又一个主角前赴后继地,都走向了为真理的献身。但就在读者们都猜测,剧情会以又一位主角捡起接力棒、真理终将传承下去,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收尾时,作者鱼风的笔锋却陡然一转。
他另起炉灶重新画出了一段看似重启的故事,第一卷的天才主角没有选择天文学,而是向世俗妥协成为了一名神学研究者,还成为了杀死新主角阿尔伯特父亲的反派,之后再次因为异端学说被抓走。但他的话却影响到了新主角,故事最终就在新主角的思考中戛然而止。
全篇的最后一句台词,只有一个问号
如果只到这里,可能很难看懂这个结局的深意。但在这幕之后,漫画还在一页全黑的画面里加上了几句旁白:
历史上确有阿尔伯特·布鲁泽夫斯基其人
这时候我再回头重看最后一卷,才发现这条IF线的背景正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同样的分镜、相似的内容,即使在第一卷很容易猜出作者化用的P国就是指波兰,但还是后者更有力。
漫画里的前几任主角,以浪漫的理想主义一代代把真知传承下去;在现实中的这些先驱,可能没那么容易彻底无视环境,却也依然继续着这项事业,才终于出现了那个我们都在课本上见过,在此刻蓄满了冲击力的名字:哥白尼。这大概就是真实的力量。
第一卷开头(上)和最后一卷开头(下)
更重要的是,这种力量没有边际效应,不会在一次次生效后产生耐药性。所以在看过《关于地球的运动》后,我坐在演出着《春逝》的剧场里同样能为之动容。
当演员退场灯光渐熄,投影打在舞台的置景上,缓缓浮现出几位角色的人物原型介绍。故事停止了展开,也再没有一句台词,只有寥寥几行生平介绍,就让好不容易眼泪的我再次红了眼,坐我右边的大哥更是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几个字里现实的力量,往往是这类作品中最好的佐料,虽然它有时候比闷棍来得后劲更足。
其中一位的维基简介
谢幕散场后,当我正视图从情绪中走出来的时候,不小心听到了走在我前边的两位姑娘的对话。她开心地向同伴说:“如果我回去跟导师说,我因为看了一部戏重拾了做课题的信心,不知道他会怎么想。”
说完和同伴一起哈哈哈地笑了几声,然后念了一句戏里的台词:“时间是相对的,十年时间,也不过匆匆一粟。”
今天鸽了。 ——Caesar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