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计划》评测8.6分 草根3A大作的逆袭
《赛车计划》的野心最终还是没有止步于PC,这部靠社区众筹起家的作品在刚起炉灶的时候在媒体眼中还是一朵娇柔的独立游戏小花,因为与其他一些机制相对简单的独立游戏不同,竞速类作品的发展已经被业界的几大巨头在多年的积累中推上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属于“大孩子”们玩的项目。就算Slightly Mad工作室曾经担纲开发过一部《极品飞车》,可没有了EA那样的金主在背后撑腰,项目的运营还是颇令人感到担忧。
《赛车计划》在众筹领域也算是比较有开创性的一个项目,这不是指作品本身有多新奇,而是指它的开发方式。它众筹的不仅仅是钱(事实上,它众筹所得的经费并不算很多,至少没有那刷新各种记录的《星际公民》多),《赛车计划》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向社区募集的还包括人力,民间开发者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作品提供援助,包括最基本的内容开发、产品测试以及社交媒体宣传等等等等(参与人数据说超过8万)。根据各自所作出的贡献,参与开发的支持者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获得游戏头三年内的销售收入。Slightly Mad工作室给这种独特的开发方式起了一个嚣张的名字:World of Mass Development = WMD,借机调侃了一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赛车计划》宣传片:
专业的驾驶体验
这种新奇开发方式结出的第一颗硕果甜美无比。从游戏前期放出的截图我们就能看出这至少会是一部非常“漂亮”的作品,真正让人感到出人意料的是,它的内功竟然也同样的深厚。与《驾驶俱乐部》与《极品飞车》等不同,《赛车计划》的游戏体验更加贴近《极限竞速》与《GT》,即强调驾驶细节体验的拟真向。说起来仅仅是几个字的不同,但落实到实际的开发过程中,雕刻几块漂亮的“移动肥皂”与还原惯性、摩擦力、车重等等因素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不是最高特效,但也有先声夺人之妙了
和所有深度拟真的此类作品一样,你必须非常非常了解汽车(这种了解需要深入到机械结构的细枝末节,而非仅仅停留在认识几个品牌的层面),才能真正搞懂它背后那复杂的力学模型,进而才能玩得转它那让人头疼的改造系统。比如轮胎充气强度、前后驱动力量分配、变速效率等等等等,新人君肯定会在这里一头撞上铁板,但对于已经在此类作品中浸淫了多年的老玩家来说,《赛车计划》无疑是一座极尽精密之能事的机械游乐场。
在车库里可以更好的欣赏爱车
与机械上的精密还原相对应的是游戏赛事的专业化描绘,轮胎的磨损、发动机的机械故障乃至于油料储备等因素都在游戏中有所体现。且由于游戏比赛本身都是现实比赛的再现或者临摹,我们在游戏中还能见到许多其他作品中所没有的规则。比如单圈记录的保存规则、冲出赛道的惩罚、恶意碰撞造成事故的惩罚等等。有些比赛中我们还必须驶入一次维修站,有时是因为了更换轮胎或者补充燃料(否则很容易出现爆胎或者机械故障),有些时候则是规则的强制要求。无论如何,这都给《赛车计划》带来几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风韵。
长时间的最高马力驾驶导致转弯时引擎坏掉了,卡丁车的脆弱
更妙的是,这些东西都可以进行微调,从规则到比赛时长、从机械的真实度到AI的强度,玩家有任何不满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调整,进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游戏体验。尤其是AI难度的部分,不同于其他作品只能在若干个等级中进行选择的设计,《赛车计划》的难度选择变成了一个0-100的计量条,0-100,大家可以随便选,虽然暗哨还没有进行过深入测试没1个量级是否真的都有些微的难度差异,但不同的难度变量确实对AI对手的表现有着很大影响。
游戏中的顶级赛事
对于轻度玩家来说,AI的表现其实没有太多可说之处。最高难度的AI很有挑战,这么一句话大概也就够了。但对于想要体验深度拟真的玩家来说,AI的表现则对游戏体验的影响很大。Slightly Mad工作室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能够清晰的察觉到它们在控制AI的侵略性方面下了多大的功夫。总而言之就是,《赛车计划》中的AI既不是一群好好先生,也不是彻头彻尾的恶棍,它们能察觉到你的存在,也会在一些情况下对你进行闪避,但如果你的动作太过鲁莽,它们往往也愿意和你在弯道上赌上一把。所以撞车还会发生,只是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是肇事的那一方。
当然,BUG偶尔还有
毫无疑问,打开所有的拟真选项、带上全套模拟设备才是《赛车计划》的终极形态(本作还支持Oculus Rift虚拟现实眼镜),这也是整部作品的最高绝之处。可话说回来,这也并不意味着《赛车计划》的门槛有多高。和所有硬核作品一样,它在这雄浑的艰深之外也包裹着一层向轻度玩家们示好的糖衣,即各种各样的辅助驾驶选项。这些内容在近年来的拟真向赛车游戏中已经几成标配,包括方向盘辅助、刹车辅助、以及在路面上标记最佳路线与刹车时机的箭头等等。在所有辅助选项全开的情况下,新手也能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学会去驯服这些咆哮着的钢铁巨兽(注意!本作没有可以即时倒转的“后悔药系统”)。
卡丁车种类也很多
绝佳的画面
迄今为止,《赛车计划》大概是最能凸显次世代主机机能瓶颈的一部作品。这倒不是说PS4与Xbox One版的《赛车计划》画面有多差,只是与PC版的最高特效相比,拥有更多优化优势的主机版还是要逊色几分。Slightly Mad工作室在开发阶段放出的那些“照片级”的宣传截图都得到了兑现,而这些奇妙的场面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只能在PC上得到呈现。当然,前提是你要拥有一台价格不菲的强力PC才行。
游戏中的雨景
不过低配党们也不同太过担心,鉴于《赛车计划》是罕见的几部以PC版为起点、再向其他平台延伸的作品,其对低端PC的优化其实相当不错。如果你痴迷60帧,那么只需关闭几个特别吃资源的特效选项即可。此外,游戏的天气系统对性能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雨天环境,会让一些蹦得很紧的显卡在帧率上遭受重创,硬件稍差的玩家可以在选项中关掉雨滴效果。
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赛事开始生涯模式,也可以同时选择多个生涯模式
游戏还给玩家提供了一个“把玩”座驾专用的拍照模式,我们可以在比赛的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上暂停游戏,从任意方向观察自己的爱车,同时留下精美的照片(游戏前期发布的宣传截图大多也都是这么来的)。而在视角方面,作为硬核向入门券的车内视角自然不能缺失,游戏还在传统的第一人称视角、引擎盖视角、追尾视角等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有趣的玩意,比如部分车辆能够开启的副驾驶视角和后座视角,比如卡丁车类能够开启的斜后向视角等。并不是每一种视角都适合用来驾驶,但选择更多毕竟乐趣也更多嘛。
车内视角才是王道,但或许并不是能获取最多信息的驾驶视角
车种独特,车辆略少
在游戏性提炼方面《赛车计划》也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它不再以收集虚拟赛车勾引玩家的胃口,而将全部注意力都投射到了驾驶体验本身。所有的内容都在一开始摆在了玩家的面前,以生涯模式为例,你可以在半职业的卡丁车到LMP1之间任意选择自己赛车生涯的起点,在每个赛季结束后也可比较自由的更换。如果你急于尝鲜,也可以同时开启多个生涯模式,不必在选择时瞻前顾后,也不必一点一点的攒银子解锁车辆。在绝大多数时候你甚至不必选择车辆,因为车辆是由厂商提供的,你只需在这期合同结束后选择想要服役的厂商即可选择新车。
古怪的卡丁车视角
这样的设计既是《赛车计划》的一大优势,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了《赛车计划》与两头一线大鳄之间真正的差距:那就是车库存货的疲软。在游戏中加入包含内饰的车辆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工时,另一方面也需要和厂商有足够稳固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获得现实车型的使用授权。两者都是既然耗时又费力,Slightly Mad工作室的“WMD”计划显然没能在这方面做到尽善尽美。《赛车计划》共有60-70辆车可供选择,将来的DLC还会增加更多,听起来貌似不少,但了解此类作品的玩家应该清楚,这与《极限竞速》与《GT》系列那动辄上千辆的水准还相距甚远。
宣传截图中的破坏效果
不过Slightly Mad工作室并没有就这样等死。WMD的开发模式最不缺的大概就是创意,我们也因此在游戏中能够看到大量的原创车辆与原创赛事。比如对应方程式系列赛事Formula A(F1)、Formula B(FE)、Formula C(F3)。虽然与真实赛车与赛事的羁绊被现实无情斩断,但好在其所提供的驾驶体验却与模拟同类赛事的作品相差无几,新鲜感也比较独特,多少算是对这种遗憾的些许弥补吧。
成绩表
总而言之,在缺少金主支援的情况下,Slightly Mad工作室靠一种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一部来自于草根阶级的3A级竞速游戏,它有着精美绝伦的画面与专业级的操作体验,在驾驶体验方面完全可以与《极限竞速》与《GT》比肩。如果它的东家也能像索尼和微软那样淘弄到几乎所有世界名车的版权许可,它很有可能会为竞速类游戏开创出一个三足鼎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