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外神器的义乌「苹果削皮器」,让网民们陷入了记忆错乱

一种“来自义乌的小商品”最近又在网上火了:

有位博主分享出了自己与外国朋友聚餐一景,她的“义乌过气”「苹果削皮器」受到欢迎,乃至但凡有人做客必要展示一番。

这种商品大部分人应该都见过,功能简单:手摇,削皮。

而按博主的话,就是这小东西“杀疯了”。

虽说“杀疯了”难免有些夸张的情绪,但事实也相差不离。在海外Amazon等购物平台上,「苹果削皮器」的销量前几基本都来自国内。

Amazon上销量第一就来自深圳出口商

Amazon上销量第一就来自深圳出口商

在洋抖Tiktok上,这些「苹果削皮器」的确有大杀四方的潜力,成为一种流行的厨房黑科技。

只不过在这些「义乌出海」的视频下面,观众们的反应倒不仅限于对出口贸易繁荣的感叹,更多是在讨论这种奇妙小东西到底从何时出现于自己的生活里。

有人说是前几年火起来的;有人说零几年就在电视上看到;有人说自己妈妈用过。

直到有人放出狠话:1990年代自己就用过,这才停止这场争执,把画风转变为「原来那么早啊」。

但实际上,还可以更早,更早。

这看似鸡肋,过气的「苹果削皮器」,其实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在讨论「苹果削皮器」诞生年份的话题下,虽说人们对其初现年份各执一词,但其实大部分说法都没有问题。

在国内,「苹果削皮器」早早便出现,随后是断断续续的火爆。以至于在过去的数十年内,不间断地被人们接触到。

受制于其特殊的性质:第一眼看上去非常有用,实际用起来又挺麻烦。「苹果削皮机」,总是在市场上呈现昙花一现的姿态。

偶尔得到宣传,便能令人大吃一惊,被标榜为“神器”。但随着购买者们实际投入使用,又往往落到一个吃灰的下场。

在零几年的电视节目上,「苹果削皮器」就常作为“新奇发明出现”。譬如2009年的《康熙来了》里,它就以这个身份登场,被夸赞为“神奇”“高级”。

这当然不是「苹果削皮机」在国内首次出现。因为实际上,在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就有观众评价“早就见过它了”。

情况的确如此。在1990年代乃至更早,「苹果削皮器」就已出现于一般家庭中。

1997年,光明日报出版的《神之日》文集中,就有一段关于「苹果削皮器」的描写:

”从此,晚饭后全家坐在电视机前,再也无需用水果刀一缕一缕地削那苹果皮。只需将苹果往“机器”上一扎,摇柄一转,不出一分钟,便可人手一果。“

更早之前,1995年的文学期刊《清明》里也有文章提及主角去日本买了台「苹果削皮器」:

“看着日本人制造的苹果削皮器比较洋派,买了一个……苹果往上面一放,摇几圈就变得皮是皮肉是肉水灵灵的,很高兴。”

只不过国内对「苹果削皮器」的制造并非晚了一步。往前推至1985年,「苹果削皮器」相关论文便已出现,只不过虽原理近似,但并非家用形态,主为企业加工用。

而更小型,更适宜家用的「苹果削皮器」,则多在1990年代左右冒头。在网友们相关讨论中,不乏有在这一时期接触过它的——乃至更早。

一个“爆款”还曾出现在1996年,根据百度百科的内容:1996年,国内企业家温永林带头研制的"金王牌"多功能苹果削皮机通过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2007年第十五期《新华月报》同样记载了这款产品的往事,并提及“金王牌”苹果削皮器投放至美国市场并广受欢迎:第一年就卖出五万台,第二年达到10万台,到了2004年,其产品销售量已经突破了300万台,产生了3000多万元的利润。

只不过之后的一次采访也写道:在推出之后,金王牌「苹果削皮机」很快遭到同行仿制,挤压了生存空间。大约在2007年左右,金王公司开始放弃维权。

由此也可以带出,这种“小型日用工具”的蓬勃生长期。

在这之后,「苹果削皮器」作为日用品就进入了如今这种“不时露个头”的阶段,常看常新。由于其本身并非是刚需级用品,也变成了偶尔被博主吐槽鸡肋时才能想起的东西。

但另一种视频却也会偶尔引发人们对它的好奇:近年来,有的视频博主会分享一些百年前老机械制品的视频。

和各种老物件一起,「苹果削皮器」也赫然在列,但上面标注的日期却一次次刷新人们的认知。不止1900年代前半有它的身影,甚至在往前看还有1860年代。

还能更早吗?


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的发明量自1800年代迎来爆发。自1790年美国专利局签发了第一个专利,十年内的新发明仅为276项。但到了1860年,这个数字便激增为6万。

第一个「苹果削皮机」的专利,便生于这个时期。

1803 年 10 月 14 日,摩西·科茨 (Moses Coates)申请了一台小工具的专利,在写往友人的一封信中,他这样描述它:

“我有另一台小巧而非常有用的机器,可以用来剥皮苹果、其他水果或根茎,并且还可以用来切割。每个家庭、城镇和国家都应该有一台这样的机器。”

这台工具便是「苹果削皮机」的最初样貌,能发挥出与当下同样的功能:手摇,削皮。

只不过他究竟是否为世上首个创造「苹果削皮机」的人,受制于种种原因,这点还要暂且打个问号。据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一位学者迈克·维尼所写:据传,轧棉机的发明者伊莱·惠特尼 (Eli Whitney)曾在1778年设计了一台机械苹果削皮机,当时他年仅13岁。

但这并未有确凿证据。在1803年之前,「苹果削皮机」的身影都较为模糊,只有在摩西·科茨的专利中得到了首次正式记录。

此后的数年间,多项「苹果削皮机」的专利申请开始递往美国专利局,其中大多都以摩西·科茨的设计为基础进行改进。

1829年,Reuben Mosher

以至于1836年的专利还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这是第六台已获得专利的剥皮机,我们确实不认为它比第一个(摩西·科茨的)相比有任何改进。

1836年John W. Hatcher

直到大卫·古德尔( David Goodell )获得了他的改良型「苹果削皮器」专利。

1864年左右,大卫·古德尔发明了改良型产品「闪电苹果削皮器」。

与此前的设计相比,「闪电苹果削皮器」的显然设计有了进一步提升。在销售的第一年,卖出2400台,第二年,便卖出16800台。

大卫·古德尔还当过州长。而且第一年卖2400台的时候这兄弟不满意,亲自旅行推销,才销量大增。

在大受欢迎之后,大卫·古德尔的公司Goodell Company继续创造了更多款式的家用工具。

而虽说「闪电苹果削皮器」打开了销路,但他之后的另一款设计「白山苹果削皮器」则获得了更大成功。仅在1904 年,就销售了 50万台。

他们的制品大多会刻有“Goodell Co.”的字样,如今网上不少古董削皮器就是源自于大卫·古德尔的公司。也因为这种创意性的改良,让他成为了早年「苹果削皮器」的代表性人物。

而他这份创意的诞生与成功,也与“赶上风口”有着一定关系。

虽说自1803年初次问世以来,「苹果削皮器」的专利数量在百年内就达到两百余项之多。但在这期间,其实有个集中爆发期。

苹果削皮器的新增专利数量

其新增专利数量在大卫·古德尔发明出改良版的1860年前后开始抬头,并在1880-1890年间达到最高。

而以此为背景的,是正在大步发展的美国工业。自1799 年伊莱·惠特尼提出「可互换零件」概念后,至19世纪中期,这种方式得到广泛采用。「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苹果削皮器」就此被带到更多人眼前。

与之同样重要的是美国苹果产业:19世纪开始,美国苹果产业扩大,更是其品种多样性的黄金年代。中叶时期,商业化的苹果果园也开始兴起。

随之而来的美国苹果干出口的增加,也将这种已经作为制造工具的造物带上巅峰:因苹果产量供应过剩,果干产业抬头。将苹果处理后烘干成果干,再进行贩卖出口的生意开始火热。让「苹果削皮器」得到重视,1859年,《美国农学家》杂志上首次出现关于它的广告。

只不过这一产业随着冷藏技术的诞生逐渐衰落。手摇式的家用「苹果削皮器」也逐渐走出了自己的高光时期,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商业性产品。

随后的情况,便是「苹果削皮器」进入了漫长平淡期。正如之前所说,如果不考虑商业、制造用途,这种小工具虽说有用,但用处不大。

虽说淡忘倒不至于,但的确不再受到重视,也便有了开头「义乌出海」的故事。

即便到了现在,网络上更受欢迎的「苹果削皮器」还是最朴实的手摇式,虽说电动款早已问世,但并未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人们用它所做的,还与百年之前一样:手摇、削皮。

而尽管「苹果削皮机」已经进入了“烂大街期”,但网上也还有一批人,热衷于购买它的古董版当作收藏。甚至还有个网址,叫「苹果削皮器博物馆」,也是本文的重要资料来源。

除去对老机械制品的迷恋,这些人对此各有说辞,但其实都能归于对人类思考结晶的崇拜。摇动手柄,齿轮精密地吻合,一颗苹果被完好无损地剥出来了。这个功能或许在当下来看不算重要,但重要的是,它的诞生。

最后,引用「苹果削皮器博物馆」创建者在首页写下的一句话:

我喜欢收集苹果削皮器,因为它们是人类聪明才智的证明。


资料来源:

Viney M. (2007). The Virtual Apple Parer Museum, http://appleparermuseum.com;

Appeal to American Apple Parer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Orchards and Yankee Ingenuity-Mike Viney;

热门相关:随身英雄杀   少林武僧在异界   少林武僧在异界   顺明   陆爷的小祖宗又撩又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