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山:发挥数字化优势,分享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近年来,从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到尼泊尔、缅甸、蒙古国等,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已经开展超过30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深入玛雅文明到在非洲研究人类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等,中国文化和旅游系统的相关机构、学者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在世界范围不断架起民心相通之桥。
的确,深化人文交流合作,架起民心相通之桥,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内涵丰富的文化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周期这一历史机遇,我国的数字文化、数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敦煌壁画到故宫文物,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成效斐然,成果显著。
截至目前,我国拥有57处世界遗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文物保护法规制度不断健全。新时代的中国经验,既不断实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通过最新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在国际社会广泛分享传播。
无疑,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在2023年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角度所做的系统阐述,更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
为此,中国正通过文化和旅游系统的相关机构及学者,帮助叙利亚、阿富汗等文明底蕴深厚却饱受战乱摧残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尽快掌握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等方面积累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更具体、更细微的环节,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将文明交流互鉴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叙利亚、阿富汗等国的文化和旅游系统官员在华学习期间,就走访了故宫、敦煌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最前沿,以遗址保护、壁画保护及修复、预防性保护等为重点,最直观地感受到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具体展开、具体应用,再加上系统学习符合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规律的“十位一体”战略发展模式和“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等理论知识,进一步丰富了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认知,为其抢救本国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别于发达国家经验和方案的、更为多元的选择和参照。
因此,当前应进一步发挥我国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周期所积累的数字技术、先进装备和数据挖掘等诸多方面的高维媒介优势,进一步总结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中国经验。对于有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应大力开展系统考察调研,进而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真正有效提升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中国正在联合更多国家和地区,携手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遗余力地在更具体、更细微的环节,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相互启迪,以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合力。(作者是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热门相关:覆汉 苍穹龙骑 你好,墨先生 娇妻太甜:老公,要抱抱 至尊龙帝陆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