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真理与“吾师”,不应二选一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联名举报系主任一事持续引发关注,该事涉及师生关系、学校治理、文化传统、人情世故等多方面,引发各方热议。19日,华中农大发出通报,认定被举报教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已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
大家目前还在等待事件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处理,若以华中农大目前的通报结果来看,表明该校的专业评价与学风规范体系存在疏漏,对本该及时发现的问题反应迟钝,本该发挥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本该担当的职责未能有效履行,以致需要学生联名举报老师。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留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是想强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要因为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就不敢质疑老师的观点,而是要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不懈追求真理。这11名学生在举报自己的老师前,想必进行过思想斗争,经过权衡才最后作出决定。
目前看来,他们的初始选择是明智的。之所以使用“初始选择”这个词,是因为这件事仍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进入简单的是非两分、非黑即白的单极思维和处理通道。
首先从事实判断看,学生们举报老师用了一份125页图文并茂的举报材料,涉及3名博士及13名硕士的学术论文,说明它不是简单的“事实罗列”,不是该专业以外的人能够简单作准确判定的,需要由该专业权威专家经过仔细审核才能作判定。其次从属性和危害性看,对学术不端的程度、范围,以及危害深浅都需要基于事实做专业的评估,既不能泛化、夸大,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者,处理这类复杂的事不能使用“维稳式”的处理,不能为了在舆论上迅速“灭火”,在未查清事实、过程、性质前就草草下结论。类似的情况之前发生过,在这件事上,学生已举证,也要维护教师的申辩权,给教师充分举证和辩驳的机会,理越辩越明,只有在充分展现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公允的结论。现在该学校成立工作专班,启动调查程序,希望能作出准确的判定和恰当的处理。整个过程已经有了明智的开始,再加上明智的过程,相信能够取得明智的结果。
检验结果是否明智,最基本的是要看这件事处理得是否客观公正,但要求远远不止于此。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一流大学看,首先要看能否在纷繁复杂的学术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学术不端的标准和界限,为处理其他学术不端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是能否真的有效杜绝此后的学术不端问题。此前也处理过学术不端的人和事,但为何仍然有人对此有恃无恐呢?几乎所有高校都强调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但仍然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根源可能在于高校未能建立起相对独立、权威的专业评价体系,行政权力有时会僭越学术权力,学术不端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这件事或许应该引起我们更深层、系统的思考,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避免这类现象蔓延。
从更广的视角以及更长远来看,这类事件不能回避师生关系和伦理问题,在这方面,习俗、传统、情感等多方面会发生作用。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观念应该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解读和运用。师生都应以真诚、坦然的态度相待,相互尊重。在出现问题时,过往的师生情或已惘然,但未来或许依然是学术探索、真理探求中的同路人,不必因此而相互敌对、仇视。
网友的围观与议论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但在这件事情上,网友尚且很难做到客观、理性的判定,更不能基于此“举一反三”,泛化地以为举报是对付教师的利器。
对于学术不端事件,对有充足证据的举报要鼓励、支持,维护举报者的正当权益,不能对举报人采取不公的态度和措施,对违规者施以应有的处罚;对查证后确认举报事实存在片面、不完全等问题的,也要理性、恰当地处理各方的关系;对过度夸大的举报,查实后应对举报人进行适当处罚,维护被举报人的权利和名誉。(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