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为什么中国在中东越来越受欢迎

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企业家大会在沙特成功举行,这是去年“三环峰会”(即中沙、中海、中阿领导人会议)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企业界代表再度聚首利雅得。这次盛会同样结出硕果,中阿签署了总价值100亿美元的30项投资协议,涉及可再生能源、农业、矿产等众多领域。

中阿合作近年来快速发展,成果举世瞩目,反映出双方以能源等传统合作领域为基础,在发展战略对接层面实现双方合作提质升级。中国是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22年中阿贸易额约43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最近五年,中阿贸易额接连迈过2000亿、3000亿和4000亿美元大关。今年以来,中国与沙特双向投资额已超过200亿美元,涉及石油炼化、高端钢材生产等多个大型工业项目。中阿贸易与投资快速发展背后的逻辑是双方建立在高度互补性基础上互利共生的经贸关系,以及在发展战略对接引领下的相向而行。

首先,中阿在能源等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中国是世界最大油气进口国,阿拉伯国家则是世界最主要的油气产地。中国每天从阿拉伯国家进口超过500万桶原油,约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一半。中国前十大进口原油来源国中,阿拉伯国家占据5席。2022年,中国同卡塔尔签署长达27年的液化天然气供销合同,这是该国签署的供应量最大、时间最长、价格最优惠的天然气销售合同。近年来,一批石化合作项目的布局建设,标志着中阿能源合作已由原油贸易向利益交织的能源共同体迈进。

其次,战略对接推动中阿合作提质升级。阿拉伯国家多属“地租”或“准地租”经济,严重依赖油气等自然资源。经历“阿拉伯之春”血与火的洗礼,阿拉伯国家认识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中国发展和减贫的经验对阿拉伯国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吸引力,中阿巨大的共同利益和借鉴发展经验的愿望促使阿拉伯国家将“向东看”、发展对华关系作为战略抉择。沙特等阿拉伯产油国推出以“2030愿景”规划为代表的经济多元化战略,以期在发展中摆脱对石油的依赖。阿拉伯国家历史性的经济转型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阿拉伯国家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能源、互联网和应用科技等,无不是中国的强项。发展战略对接为中阿合作赋予新动能,双方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新的互补性。

再次,中国帮助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地缘政治环境。今年以来,在中国斡旋下,沙特与伊朗实现复交,并在中东掀起一波强劲的“和解潮”。中东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大幅降温,为地区国家“拼经济”创造了数十年未有的良好环境。中国秉持“全球安全倡议”的斡旋行动与中东国家地区事务“去安全化”策略形成合力,令发展成为阿拉伯国家的首要议程。

中阿合作的快速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动力,顺应了中东时代之变。然而,有人仍在以冷战思维,从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角度解读中阿合作,这违背了中东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第一,美国在中东的颓势系其一手造成。美国无法做到在中东“边撤边打”,无法做到一边“卸包袱”,弱化对中东盟友的安全承诺,一边保持对中东局势的掌控力和影响力。事实证明,一旦美方减少在中东的军事投入,美国的中东盟友便不得不寻求战略自主,缓和与地区敌手之间的战略紧张状态。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与“轻足迹”战略和“离岸平衡”战略相互抵牾、无法自洽,成为中东“和解潮”的诱因之一。

第二,华盛顿的中东政策已远远落后于中东时代之变。中东地缘政治剧变,体现为该地区国家求团结、谋发展、争取战略自主,“去安全化”成为它们共同的战略抉择。然而,华盛顿仍将安全化作为推行中东政策的主要手法,企图通过挑动地区冲突和阵营对垒、火中取栗,借此获得中东事务的仲裁权。同时,美国漠视中东国家求稳定、谋发展的强烈诉求,在促进中东发展方面无所作为。

第三,冷战思维无法定义中东与大国的关系。美国将中东当作与中俄战略竞争的“竞斗场”,企图将中俄挤出中东。然而,中东国家的利益已高度多元化,不愿继续单一扈从美国,对其言听计从。相反,它们根据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在大国间寻求多元平衡。美国中东政策的冷战色彩与中东国家的战略自主之间便形成了张力,纠集盟友抵制中俄的冷战场景难以在中东上演。中阿经贸与投资合作如火如荼,俄罗斯与中东产油国就能源政策密切协调,都反映出冷战思维已然失灵。

中国最近在中东地区获得的外交成功、中阿务实合作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以地区国家利益和民生福祉为重,遵循“以发展促和平”和地区事务“去安全化”原则。这与阿拉伯国家求团结、谋发展的心愿高度契合,从而使中国在中东越来越受到欢迎。相形之下,美国无视中东时代之变,仍抱着冷战思维不放,其政策已落后于中东的需要。中东难得的稳定与良好的发展势头值得呵护与鼓励,那些逆潮流而动,为一己私利继续挑动中东冲突、排挤对手的做法不得人心,也不会得逞。(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热门相关:盛宠之嫡女医妃   花开春暖   龙组使命   影帝偏要住我家   玉堂金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