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韩国海淘新规为何碰壁

韩国政府5月16日发布海淘新规,计划从下月起禁止儿童用品、电器等80类海淘产品在未获“韩国认证”(KC)的情况下在国内流通。此举被不少韩国国内舆论批评为严重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引起轩然大波。之后,韩国政府实际上撤回了有关举措,并就该举措引发消费者不便和混乱向国民道歉。

过去15年里,“海外直购”商品成为韩国人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韩国关税厅的统计,电子商务货品的进口通关数量在2009年仅为251万件,到2023年增加到超过1.3144亿件,增长超过50倍。同期,这些海淘货品的进口额从约1.67亿美元涨至52.78亿美元,增长超过30倍。

近几年来,中国产品和中国平台在韩国海淘市场中的增长尤为突出。根据韩国统计厅的数据,来自中国的产品占2023年韩国海淘总金额的比重达到48.7%,首次超过美国产品的占比(27.5%),跃居第一。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产品的海淘比重更是达到53.9%。平台方面,阿里速卖通的韩国用户从2022年3月的218万人增长到今年3月的887万人,Temu的韩国用户更是从2023年8月的50多万人激增至今年2月的近600万人。今年4月的一项民调显示,韩国72%的中学生拥有通过中国的电商平台进行海淘的经验。

海淘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引来一些韩国人的担忧。比如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再比如质优价廉的海淘产品和实力强劲的国外平台对韩国本土制造商、流通企业和电商平台造成的竞争压力等。而无论是安全性问题还是竞争压力问题,一些韩国舆论都把市场份额最大、增长最快的中国产品和中国海淘平台当作主要标靶,出现了不少负面报道。

在这一背景下,韩国政府以“加强消费者安全”和“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名义发布海淘新规,有韩国高官更是直言政府做此决定是考虑到近期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海淘产品安全隐患增加。或许在韩国政府看来,此举成功捕捉到了韩国民众的关注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低位徘徊的支持率。但与政府的预期相反,该方案一经发布就被很多韩民众定性为“侵害消费者的选择权”,遭到强烈反对。继2月公布的“医学院扩招”改革陷入僵局之后,韩国政府实施新政的尝试再度碰壁。

从此次风波来看,韩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存在相当多的瑕疵。在当前韩国政治极化加剧、两大政党激烈斗法的背景下,某项政策的出台往往着眼于“政治效果”,充满着投机性和片面性,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海淘新规正是在前期研究和与民沟通都明显欠缺的情况下仓促出炉的,其结果可想而知。

首先是沟通缺失导致政策失衡。尹锡悦政府自上台以来因“沟通不足”饱受诟病。过去两年里,尹锡悦一直拒见在野党党首李在明,直到执政党在4月的国会选举中惨败,朝野峰会才得以勉强实现。“医学院扩招”改革碰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缺少和医生群体的事先沟通,而海淘新规的制定几乎重演了这一过程。韩国政府只是片面强调安全监管和保护本国企业,并未全面了解消费者的整体需求,忽略了“便捷性”也是海淘消费者的主要诉求。正如一名韩国受访者所言:“政府不去了解海淘对于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意义,仅靠纸上谈兵就制定了政策”。

其次是研究不足影响政策实效。在专业人士看来,如何强制海外商户获取“韩国认证”本身就是难题。况且目前每天平均有30万到40万件海淘产品进入韩国,逐一检查是否获得认证几乎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事实上,强制海外商户获取本国的安全认证未必是最优选择,相关国家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承认彼此的安全认证,共同努力维护产品安全,才可能是更有效的途径。

尽管一时搁浅,但韩国海淘新规还是拥有一些支持者。比如首尔市长吴世勋就表示,“即便会使海淘消费者承担一些不便,安全和企业保护也是不能放弃的价值”。因此,海淘新规很可能在修订之后重新发布。然而,海淘是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复杂问题,制定真正科学合理的政策并非易事。除了全面综合考量国内消费者的不同诉求,如何更好建立公平有序、开放包容的跨国电商发展生态也是韩国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学者)

热门相关:全球污染,我靠矿泉水成为首富   交换年轻情侣2   娇妻归来美又飒   狂飙之卧龙出山   覆水难收:罪妻深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