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慧萍:欧洲地缘政治意识或将持续上升

6月6日至9日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极大主导着欧盟及其成员国本年度的政治日程,是欧洲政治生态的风向标。随着欧盟机构改革的深入,欧洲议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对欧洲政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欧洲议会大选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更重要的是,经过此次大选,不仅欧洲议会增至720个议席并重新洗牌,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等欧盟机构领导人也面临换届,欧洲政治权力架构将经历再平衡。

一方面,欧洲各国政治将集体小幅右转。欧洲议会中极右翼/右翼民粹政党集中的两个党团在7个议会党团民调排名中分别位居第三和第五位。欧洲议会选举后,极右翼/右翼民粹政党集中的两个党团均有望扩大规模,议员占比有望增至创纪录的1/4。欧洲政治集体右转的趋势或将给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更多阻力,以法国国民联盟和意大利兄弟党为代表的极右翼/右翼民粹政党尽管不再谋求欧盟或欧元区解体,但它们明确主张改写欧盟基本条约,立足欧盟框架推行改革,并有可能在欧盟表决中阻止形成多数票,从而导致政治僵局。

另一方面,欧洲主流政党仍能基本守住政治中间地带。中右翼的欧洲人民党党团和中左翼的社会民主进步联盟党团延续了削弱趋势,但它们在欧洲议会选举后分别蝉联第一和第二大党团的地位并无悬念。加上规模同样缩减的欧洲复兴党团和绿党党团,亲欧洲的政治力量面对极右翼/右翼民粹的冲击仍能形成有效抵抗。尽管极右翼/右翼民粹政党在欧洲选举中寻求联动,但极右翼/右翼民粹阵营内部高度异化,对外交、经贸等多个领域的立场分化明显,难以形成合力。从国家层面看,德国选择党尽管数年来居于全国民调第二,但在当前舆论发酵之下难以达到之前的高支持率。在波兰,图斯克领导的中间派政党公民联盟也基本延续了去年大选的势头,对右翼民粹的法律与公正党形成了有力抗衡。

欧洲大选的结果及欧盟机构领导人换届,无疑将对中欧关系带来一定影响。面对中美博弈态势和美国政治的不确定性,下一届欧盟机构的地缘政治意识或将持续上升。观察欧洲议会大选冲刺阶段的数场辩论,在如何同中国打交道的问题上,欧洲政治精英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存在一定共识:

第一,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经济安全。下届欧盟机构将进一步强调对华经济安全,推动对华“去风险”,很可能酝酿出台更多“保护”欧方敏感技术、企业、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的防御工具。

第二,发挥规范性优势,加强监管规制。欧盟在数字领域抢抓数字经济监管主动权,明确数字提供者责任,对在欧洲运营的外国科技巨头加强监管和反垄断约束。自2016年以来陆续推出《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数字服务法》、《数字市场法》和《人工智能法》,目前这些立法均已生效或即将落地。此外,欧洲议会通过《供应链法》,明确企业对其全球供应链中的尽职调查责任。这些立法将对中欧经贸和技术合作带来直接影响。

第三,处理与中美的复杂关系,避免全球贸易冲突。面对欧美关系的可能变化,欧洲更加审慎考虑如何同中国以及美国打交道。对于欧盟是否应该在对华立场上与美国保持一致、加强协调的问题,欧洲内部并非一边倒的观点,而是日益主张均衡和稳妥处理。包括冯德莱恩在内的欧洲政要也反复强调,与中国的关系是“去风险”而非“脱钩”。

在关键大选年,欧洲政治生态风云变幻,中欧合作面临新态势和新挑战,也会迎来新机遇。今年5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南京基地投资扩建助剂装置,进一步加强在华的生产布局。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德国经济界不惧一些政治精英的“去风险”说教,遵循经济理性逻辑。面对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地区安全危机久拖不决和经济社会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压力带来的焦虑心态,欧洲在降低对华依赖性的同时,应当正视自身在地缘政治、军事和安全等各领域对美依赖性的问题,真正推进发展欧洲战略自主,坚持贯彻多边主义、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以及在技术和经济领域不脱钩的基本立场,并在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数字化以及全球治理、应对地区冲突等各领域中推进同中国的合作。(作者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热门相关:我能改变东西颜色   逍遥小镇长   司令,以权谋妻   农家小福女   名门极致宠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