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帅:日本“顽固劣势”影响AI技术发展
日本政府内阁会议日前通过2024年版《科学技术创新白皮书》,这份白皮书主要聚焦人工智能(AI)技术。
实际上,这份白皮书坦陈日本在AI人才培养和确保研究资金等方面面临诸多课题,不仅需要持续投资,还要加强国内外顶尖研究人员间的合作。从外部投资看,不久前微软宣布计划在两年内对日本的数据中心投资29亿美元,用于提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此外,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为300万人提供AI技能培训。与此同时,软银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在日本投资1500亿日元(约9.6亿美元)提升运算能力,打造世界级生成式AI。这两家公司的投资不仅将推动日本AI技术的进步,还将促进日本在全球AI产业中的竞争地位。
整体来看,日本AI发展在政府支持力度、工业实践和应用案例等方面具有优势。
一是日本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包括AI在内的前沿科技得到了重点扶持。日本在2016年提出“社会5.0”概念,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本、高度网络化、数据驱动的社会,其中AI技术极其重要。同年,还发布《日本下一代人工智能促进战略》,将AI纳入《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6》。日本在2022年4月发布《人工智能战略2022》,旨在利用AI技术克服社会难题,并提高工业竞争力。岸田文雄就任首相后,对AI的重视程度提升,更新了AI战略并大幅增加了AI预算,将AI置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位置。
二是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日本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实践经验,为AI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日本政府和企业联合推动的“互联工业”战略,旨在通过构建开放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不同企业间的协作与数据流通。到2024年,该战略已经促成多个行业联盟,促进了数据驱动的生产优化和供应链管理,为AI算法模型的训练和验证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环境。例如,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发那科利用AI技术开发了先进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实现了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和自主学习。
三是日本企业擅长将先进技术与实际产业需求相结合,AI在医疗、制造业、零售等多个行业的应用案例丰富。例如在医疗领域,松下公司推出的机器人能在医院环境中协助护士,进行远程沟通、监测患者状态,甚至在必要时提供心理慰藉,减轻了医护人员负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不过,日本也面临一些长期存在显著劣势。首先,日本在AI算法和软件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I企业和产品。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日本的研发支出大部分投向了传统的制造业和硬件领域,对于软件和AI算法的研发投入则相对较少,原因可能在于文化、教育和学术因素。
从文化上看,日本社会长期存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观念,导致在AI算法和软件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从教育上看,日本的教育和研究体系更侧重于传统的工程和技术教育,而不是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导致人才供给不足。从学术上看,日本在最前沿的算法研发上相对滞后,在AI领域的顶级会议如NeurIPS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美国、中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上原因导致在多个国际组织和市场研究机构的全球AI企业排名中,很少有日本企业进入前列。
其次,日本在大数据收集和利用上相对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于数据驱动的AI发展。日本企业因担心违反隐私法规,通常采取更为保守的态度处理用户数据。例如,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平台在收集用户数据时会严格遵守法律,往往提供详尽的隐私条款并确保用户充分知情同意,这导致数据收集范围和速度受限。客观说,在AI训练过程中,大量高质量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而日本严格的隐私法规导致数据收集变得困难,进而影响到AI模型的训练和优化。
再次,虽然有大型企业引领创新,但日本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相比中美不够活跃,影响了AI创新速度和多样性。日本的风险投资市场相对保守,投资者更倾向于成熟企业而非初创企业,这限制了初创企业获得更多早期资金。根据日本创业投资协会的数据,日本风险投资的规模和活跃度明显低于美国硅谷或中国的一线城市。同中美相比,日本的初创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要小得多。据报道,2023年日本初创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额约为数十亿美元,远低于中美两国。同时,日本的初创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零售业和服务业,而在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区块链等的分布相对较少。
如今,微软等企业加大对日本AI行业的投资,一方面是看到岸田政府近年来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为AI在日本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可借着“东风”找到这些公司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是微软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布局,投资日本可以帮助其在亚洲乃至全球AI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但日本政府和微软及软银等企业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最后还是要看日本能否真正扭转在AI发展方面现存的“顽固劣势”。(作者是赛迪研究院研究室主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