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魏玛三角”能成欧盟未来引擎吗?
“魏玛三角”,一个几乎已经被国际舆论忘却的欧洲多边合作机制,今年年初以来能见度一直在上升。在“魏玛三角”机制下,德国、法国和波兰已经接连举行了多场外长或领导人会议。与此同时,欧盟内外有关“魏玛三角”能否成为欧盟未来发展新引擎的讨论,也在明显增多。随着极右翼力量在法国政坛崛起,这一机制对于引领欧洲未来发展究竟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变得更加复杂化了。
“魏玛三角”得名于德国中东部小城魏玛。1991年8月,在德国时任外长根舍的倡议下,德、法、波三国外长在魏玛举行首次会晤,决定建立三国外长合作机制,“魏玛三角”由此得名。这一机制成立的背景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主要目的是帮助波兰乃至整个中东欧地区“加盟(欧盟)入约(北约)”。1999年,波兰加入北约;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但此后20年来,“魏玛三角”逐渐失去方向和动力,特别是2015年波兰右翼法律与公正党开始执政的8年来,“魏玛三角”被认为名存实亡,其间不乏这一机制最终走向消亡的议论。
如今“魏玛三角”再度活跃背后有着多重因素,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波兰政府更迭。2023年10月波兰举行议会选举,2015年以来连续执政的法律与公正党败选,亲欧的公民纲领党所领导的“公民联盟”胜选,作为公民纲领党领导人的波兰前总理、欧洲理事会前主席图斯克成为新一届总理。图斯克政府改变前政府的对欧政策,转向亲欧和同法德的和解与合作,试图成为欧盟内外政策的引领者而非“麻烦制造者”。波兰对欧政策的大幅转变成了“魏玛三角”得以再次启动的重要前提。
二是三国之间共识增大,差异缩小,特别是在对俄态度上。过去法、德、波三国最大的差异和矛盾之一,就是对俄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的对美政策。法国在冷战期间就游走于美苏之间,以“中间人”形象获取影响力;冷战后,法国仍将俄看作是构建欧洲安全秩序以及实现欧洲战略自主的重要一环。德国在冷战期间就曾推进“新东方政策”,冷战后也形成德俄特殊关系,经贸与能源将德俄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反,波兰长时间以来将俄视为最大安全威胁,惧俄仇俄情绪较浓,反对法德主导的欧盟对俄合作政策;不信任法德也使波兰成为“大西洋主义者”,倾向于将安全寄托于美国和北约的保护。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法国特别是总统马克龙的立场逐渐从鸽派转变为鹰派,法波对俄立场有相互靠拢之势。德国朔尔茨政府一方面试图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和经贸联系,另一方面开始呼吁整军备战,更大程度地援乌抗俄,与波兰立场也有趋近。与此同时,法国从宣称北约“脑死亡”到重新拥抱北约,波兰则认识到在特朗普可能再次入主白宫的情况下将鸡蛋全部放在美国一个篮子里也有风险,因而对强化欧洲国防自主不再那样排斥。
三是德法关系不畅,需要第三方的润滑与协调。过去几年来,德法在欧盟财政一体化、防务自主以及如何援乌抗俄等问题上分歧和矛盾增多。尽管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仍在极力营造两国团结合作的气氛,但“德法轴心”失灵、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带动欧盟强劲发展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波兰的加入被一些人寄望能够改变德法彼此猜疑的关系,以便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魏玛三角”再次活跃半年多来已经达成多项共识,包括联合在全球市场为乌克兰采购武器,建立一个新的联盟以提供远程打击能力以及扩大军火生产等。三国也一再强调三边关系的重要性。
“魏玛三角”包括欧盟最大经济体、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核国家以及中东欧最大经济体,三国国防开支在欧盟国家国防支出总额中占比超过30%,三国人口占欧盟总人口的40%,应该说确实有着较强的实力和代表性。欧盟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比如乌克兰危机、拟接收乌克兰等更多新成员、难民和非法移民、再工业化、国防自主以及财政一体化等,都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应对,再次活跃的“魏玛三角”显然被寄予弥补欧盟内部领导力赤字的厚望。
但作为一个小多边机制的“魏玛三角”也有自身问题。其一,政府更迭带来不稳定和不确定性。过去8年“魏玛三角”之所以逐渐弱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波兰由“疑欧”的右翼政府执政。但现在,极右翼正在法国进一步走向权力中心;2027年波兰将举行议会选举,右翼的法律与公正党也可能卷土重来,那样一来很难想象“魏玛三角”还能有效运作。其二,三国的世界观和战略观存在差异。法国仍未放弃欧洲战略自主的追求,波兰则更重视自身主权和跨大西洋关系。对俄政策一直是波兰外交的重中之重,而法德对全球事务的关注相对更多。其三,缺乏机制上的约束。“魏玛三角”没有秘书处等辅助机制,主要依靠外长和领导人会议,有较大随意性,连续性相对较差。
在这些复杂背景下,正被欧洲舆论寄予厚望的“魏玛三角”能否成为欧盟的新引擎?目前来看只能说是有潜力但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现实检验。(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热门相关:林家有女异世归 性感的日本继母 末日终战 大数据修仙 腹黑冷王:娘子不太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