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珂:数字亲密关系对Z世代意味着什么
近日,ChatGPT的DAN(Do Anything Now)模式在社交媒体掀起讨论热潮,“与人工智能恋爱”的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超8000万。除了探讨AI男/女友永远在线的陪伴,更加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对于“Z世代”,数字亲密关系意味着什么?
如今,数字技术正将我们带入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所描述的“具身性”时代。快速迭代的人工智能应用、层出不穷的可穿戴设备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延伸了视觉、听觉、触觉与知觉,也在重新塑造“Z世代”(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年轻人)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
据媒体报道,“Z世代”的网恋接受度达9成以上,异地恋接受程度超过70%。通过电话、网络聊天维系的在线亲密关系越来越普遍,不少人甚至乐于拥有纯粹数字化的亲密体验。
事实上,数字亲密关系并没有脱离传统亲密关系的“熟悉”范畴,仍然表现为两个人或群体内使用的相似话语符号。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阐释的,“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现在,一个人要告诉另一个人一件事,他们之间的关系越亲密,沟通过程越简略,通过60秒的语音、几个表情包,甚至只需要“拍一拍”“戳一戳”等暗示,很多事都可以心领神会。
与之不同的是,数字技术延伸了传统亲密关系的距离,将身体在场转换为聊天室、视频、直播、游戏的互动“在场”,打造出一种更纯粹的情感关系。研究发现,“Z世代”的数字社交同时兼具亲密性与轻量化特征。一方面,他们更容易对线上陌生人给予信任、快速破冰,组建各种“搭子”,相互吐露个人烦恼,甚至作出寄礼物、点外卖等实际关怀行为。哪怕与朋友、家人、爱人相隔甚远,远到三次元与人工智能“纸片人”的距离,仍可以共享一个很近的心灵世界。
另一方面,数字亲密互动快捷、反馈及时、碎片化、低成本,不需要参与者投入整块的时间,不需要遵循严格的社交礼仪,不需要掺杂过多的工具理性。相隔千里的人一起看视频、听音乐、养宠物、玩游戏,仅仅因为快乐,能够给予彼此情感支持。在部分“Z世代”参与的亚文化社群中,不少亲密伴侣保持着比传统亲密关系更强的边界感,从不交换年龄、职业、学历等隐私信息。有学者将之形容为一种“相互自我剖白”的实践,一种负累更少的“互诉衷肠”。这种既纯粹又轻量的亲密关系打造了一个轻易跨过社交界限的“安全空间”,大大减少沟通的时间、经济、精力成本,对于“I人”群体格外友好。
此外,在瞬息万变的数字社会,“Z世代”还需要通过数字亲密关系的实践来“锚定”自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Z世代”成长的二十余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增长显著,城乡流动占比进一步上升,省际人口分布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也就是说,“Z世代”求学、工作、成家的生活轨迹不再局限于出生地。无论是短途旅行还是长期更换居住地点,“流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人际关系“变动”都成为常态。这种流动带来了日常生活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使得仅仅依托于血缘、亲缘与地缘的传统亲密关系容易变得乏味、脆弱,甚至走向消逝。某种程度上,虚拟的数字亲密关系填补了这种情感空白。无论是与异地的朋友线上连麦,还是“云”养一只宠物,或者寻找亲近的“陌生人”,数字亲密得以让他们进入自在的话语体系、松弛的社交空间,并实现情感流露。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从单点突破进入创新集群演变、扩散速度加快的爆发期。对和数字技术共成长的“Z世代”,数字亲密关系的出现可能是人际关系媒介化的趋势之一。只是,高度参与的、持续投入的数字交往虽然可以塑造具备能动性的主体意识,但是数字亲密关系仍将不可避免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产生冲击,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更多获得感。这恐怕也是我们在观察数字亲密关系时需要清楚认识到的。(作者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热门相关:重生世家子 闪婚总裁很惧内 傲天弃少 血战天下 99次离婚:厉少,请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