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协调一致的“大金砖”更能行稳致远
第十四次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9月11日至12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按惯例应邀与会。这次安代会是金砖历史性扩员之后的首次安代会。会议期间,金砖伙伴就当前国际安全形势、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等交换意见,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做好政治准备。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先后见证了两极以及短暂单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这两种世界格局的一个相似点,在于超级大国都是通过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建立等级制度乃至霸凌发展滞后国家来构建霸权秩序。而现在,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多极化时代。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在国际上都有同等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不再被要求按意识形态或偏狭的地缘政治诉求“划线”或站队,这些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二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构建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公正不合理,不能充分回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面对这种变局,以“大金砖”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国际多边机制提供了大小国家平等沟通、协商对话的平台,并在实践中切实尊重各方发展利益与道路选择。
正如在启动之初就已申明的,金砖机制不与任何国家或组织竞争,不为挑战谁而存在,它从来不是也不会发展成为一个“反西方”机制。不过,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就对金砖扩容和“全球南方”国家踊跃申请加入进行冷嘲热讽。究其原因,在于金砖成员国大都具有“非西方背景”,作为“全球南方”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让西方国家感到焦虑。
当前,“全球南方”概念持续走热,背后既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并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西方试图“拉一派打一派”分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操弄。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故意曲解“南方国家”的内涵、标准,比如根据地理位置将中国、俄罗斯归到“北方”,排除在“南方国家”之外。
对此需要明确的是,“全球南方”当初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个替代“第三世界”并且更加温和中性的术语出现的,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后开始被广泛使用。二者涵盖的对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过去侧重反殖反霸和民族独立,现在则强调独立自主谋求现代化发展,在这些共同诉求上有着明显共通之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金砖成员国都无疑是“全球南方”国家。但金砖成员国的“非西方”属性,并不代表该机制在立场上“反西方”。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机制运行至今影响力与日俱增,一定程度上就在于没有故意设置任何对抗性的议程,而是寻求在加强内部成员国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在全球层面推动西方和东方、北方和南方国家之间更加公平的互动与共赢。
2009年,当时的“金砖四国”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峰会后发表《联合声明》指出:“‘金砖四国’的对话与合作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由此可见,金砖国家自诞生时起,就明确了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的身份;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方向。与西方将经贸合作政治化、科技交流安全化不同,金砖机制主张务实合作,在尊重成员国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利益交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行之有效地解决了诸多原本难以应对的问题。多年来,金砖国家通过建立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以及科技园、农业研究平台、数字公共产品平台、绿色旅游联盟等一系列实体和平台,切实推动着发展成果与机遇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
那么,是不是说金砖机制下的合作就只局限于经济领域呢?当然不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都与政治和安全事项密切交织在一起,金砖成员国间加强经济互动无疑有助于提升这些国家的政治利益和国家安全。展望未来,可以预见,金砖合作涉及的领域将在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在金砖扩容后,能源、粮食、科技、环境等议题的重要性正愈加凸显。
总体而言,扩容后“大金砖”在发展定位、目标和方向等方面更加清晰:为成员国提供平等沟通、协商对话的平台;构建更具代表性、更加公平、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等原则的国际多边体系;在深入现有议题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能源、粮食、科技、环境等其他领域的务实合作。放眼未来,“大金砖”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战略沟通,更加协调一致,如此也更能行稳致远。(作者是国际关系学院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