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算法的陷阱:超级平台、算法垄断与场景欺骗笔记07_价格歧视
1. 行为歧视
1.1. 单个企业通过使用数据驱动的算法,从而更好地实现锁定客户、开展个性化营销与定价的目的
1.2. 市场环境再次发生了变化
1.2.1. 在共谋场景中,定价算法提高了企业经营者在销量数据上的透明性,这也促使各家企业开展协作化的定价行为
1.2.2. 针对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正在有意限制价格的透明度
1.2.2.1. 人们不能再看到一个统一的市场溢价
1.2.2.2.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每家企业会针对不同的客户设定不同的报价
1.2.2.3. 你所看到的价目表,反映出了企业对你愿意为这件商品支付多少金钱做出的估算
1.2.3. 广告(或者说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我们的搜索记录、购买历史或是近来收发的邮件和信息
1.3. 独立、公正的互联网环境正在让位于一个越发定制化的线上世界
1.3.1. 做到实时监测访客访问该网站时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向后者推送不同版本的网页页面
1.3.2. 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无法察觉到网站在产品定价、种类与广告文案上的区别
1.3.3. 企业正在追踪并收集有关“你”的个人信息数据,它们打造出了一个资料库,里面装满了有关消费者的个人档案
1.3.3.1. 将在网页中为你呈现契合你个人喜好的广告,以此来诱导你消费
1.4. 行为定向广告、个性化产品推送以及差别化定价的确有效降低了搜寻成本,并且节省了我们的采购时间与精力
1.4.1. 定向广告与促销令我们可以迅速捕捉到市场中的机会,并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消费总量的增长
1.4.2. 歧视性行为也会降低消费者的福利
1.5. 个性化服务并不止步于为我们提供促销信息,它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定价决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价优化”或“动态化差别定价”
1.5.1. 易于冲动消费的人们会为自己更加频繁的消费支付更高的价格
1.6. 拥有数据优势的企业能够攫取更多消费者剩余,从而不断放大利润,以至于诱导消费者为那些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1.6.1. 由数据驱动的算法正在学习将消费者归入不同分组,并对我们“分而治之“
2. 价格歧视
2.1. 歧视性定价行为指的是商家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基于后者的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或价格政策
2.2. 商家可以根据顾客针对一系列产品或服务做出的消费决策而对后者做出区分
2.2.1. 总有一些品牌在市场营销上下了更大力气
2.2.2. 总有一些商品更加契合特定消费者的喜好
2.3. 商家的歧视性定价行为若想成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2.3.1. 差别化的定价能力
2.3.1.1. 差别化定价反映出了卖家按照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将他们区分开来并且对每一位消费者或每一类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弹性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2.3.1.2. 消费者剩余指的是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市场售价之间的差额
2.3.1.3. 画廊
2.3.1.3.1. 愿意为这幅作品支付的最高价格,经济学家则将其称为消费者的“保留价格”(Reservation
P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