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算法的陷阱:超级平台、算法垄断与场景欺骗笔记14_友和敌
1. 友敌
1.1. 广告收入也培育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兴旺
1.1.1. 在提取用户数据的阶段,互联网企业之间精诚合作,致力于用户数据追踪、数据库的打造与行为定向广告投放
1.1.2. 到了俘获用户后的分赃阶段,它们撇下了此前的交情,开始争抢流量,努力壮大自身的势力
1.1.2.1. 天平总是向着超级平台倾斜
1.2. 互联网“友敌”之间的关系是多维的,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与超级平台之间不乏竞争
1.3. 超级平台可以成就一款应用程序,也能让它黯然离场
1.3.1.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超级平台,必须咬下第一口羚羊肉,而所有有意帮助羚羊逃脱的独立应用程序都将被踢出局
1.4. 超级平台有权决定
1.4.1. 谁有资格加盟自己的平台
1.4.2. 哪个应用程序能在线上商店得到热捧
1.4.3. 哪些应用程序有幸成为设备的默认出厂设置
1.5. 超级平台和独立应用程序已在数据提取与用户俘获的动态变化中修炼出了一种双重策略
1.5.1. 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与运营商的生存之道在于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调动市场需求
1.5.2. 需求的提振会令独立应用程序的议价能力提升,同时降低对超级平台的依存度
1.6. 即便说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退出了市场,但政府与法院也难以判定这究竟是超级平台恃强凌弱的后果,还是自由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1.7. 就算超级平台不会立即将独立应用程序踢出自己的生态系统,它也可以通过设置障碍降低应用程序接触用户的机会,从而逼得应用程序自行停止运营
1.8. 支持政府干预的一方侧重于强调超级平台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8.1. 如果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商家正在碾压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的同业对手与创新者,那么行政干预便需要果断出手
1.9. 关注垄断势力对消费者的直接伤害,更要落脚于垄断势力扭曲市场竞争机制并因此带给消费者的间接伤害
1.10. 一旦独立应用程序选择与超级平台为敌,超级平台势必会露出凶恶的面目,对其出手惩戒
1.10.1. 如果独立应用程序挡住了超级平台和其他互联网伙伴的财路,它将无法在超级平台立足
1.11. 独立应用程序不要指望反垄断法可以保护它们免于超级平台的震慑
1.11.1. 超级平台对反垄断机构的执法者无所畏惧
1.12. 不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时间消耗,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和运营商均无力负担与超级平台的私人诉讼
1.12.1. 即便他们有此决心,但法律审判的结果却无定数
1.12.2. 即使胜诉,超级平台也有办法暗中报复
1.13. 对于独立应用程序来说,它们唯有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超越竞争对手,才能在互联网世界中赢得一席之地
1.14. 摆在了独立应用程序开发者的面前几个选择
1.14.1. 投靠一家较为友善的超级平台,良禽择木而栖
1.14.2. 自我奋斗,跻身超级平台行列
1.14.3. 把自己的生意卖给超级平台,自此实现财务自由
1.14.3.1. 这种选择比较可行且更具吸引力
1.14.3.2. 像谷歌收购在线地图公司Waze
1.14.3.3. 如果互联网独角兽公司能够在其估值的顶点与超级平台达成收购计划,如此一来的回报也不枉自己的辛勤付出
1.14.3.4. 那些没有接到超级平台抛出橄榄枝的行业领军者(如在线地图网站MapQuest)只得在超级平台的强势介入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14.3.4.1. 卷入互联网时代的洪流,加入MapQuest、WordPerfect、RealNetworks以及其他行业创新者的行列,最终被用户遗忘
1.15. 长远来看,竞合场景会滋养产业链条上的垂直兼并,此举也进一步壮大了超级平台的力量
1.15.1. 更多的用户个人数据流向了超级平台的数据仓库
1.15.2. 由于竞合关系并不属于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市场竞争关系的常规界定范畴,这令超级平台的收购交易得以轻易地逃脱执法机构的审查
2. 谷歌
2.1. 广告客户(包括那些代理机构)
2.2. 广告发布商(指第三方网站和应用程序,如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
2.3. 移动广告网络提供商(指谷歌等超级平台)
2.4. 三者分工明确,共同编织起整个移动广告网络
2.5. 谷歌的广告业务收入是它的创收功臣
2.5.1. 谷歌已经搭建起了一个全球最大的移动广告网络
2.5.2. 谷歌的Doubleclick数字广告管理平台则通过为广告发布商提供全面的广告收入引擎以及向广告客户和代理机构提供完整的广告购买工作流程,进而将谷歌的超级平台打造成一个覆盖全球市场的移动广告平台
2.6. 谷歌可以从安卓生态系统的广告业务中攫取丰厚回报
2.6.1. 大量应用程序(包括那些高评分的应有程序)都搭载了过多广告,这也说明或许用户并非如传言猜测的那般对广告敏感
2.6.2. 大量应用程序都与在线数据追踪机构有过合作往来
2.6.3. 一些应用程序甚至曾与或者正在和那些被软件检测引擎识别为恶意软件的机构打交道
2.7. 谷歌也曾对其他阻挡广告植入的应用程序采取强制下架处理
2.7.1. 但它也并非“一刀切”式地将所有用户个人隐私保护的应用程序排除在外
2.7.2. 尚有超过200个隐私保护应用程序仍在Google Play商店里上架
2.8. 当超级平台变成移动广告市场的舵手后,它的经营激励也会随之改变
2.8.1. 谷歌成为广告客户和广告发布商的同盟,为了能够成功吸引用户点击页面中的广告链接,它需要想方设法收集更多用户的个人数据
2.8.1.1. 超级平台就顾不上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了
2.8.2. 它们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越多、质量越高,算法方能更好地对哪一类广告会在特定时间与特定应用程序上被用户点击做出预测
2.8.3. 利用地理围栏,广告商可以根据手机用户当前所在的地理位置,向其发送此时此刻适用于该用户的定向广告
2.8.4. 广告网络和发布商手中掌握的数据显示他已经远远晚于往常的归家时间,那么它们可能会向其推送一则停车场附近的快餐店广告,以方便他们寻得地方充饥
2.9. 利用Cookies和其他方式展开数据追踪已成功令那些已成气候的广告网络平台得利
2.9.1. 广告网络的规模越大,用户在浏览网页时接触到它的概率就越高,从而广告网络得以更好地用第三方Cookies追踪到用户的网络活动,以进一步完善它的用户数据库
2.10. 虽然谷歌告诉用户它们可以选择关闭定向广告推送,但应用程序开发者却也不难绕过这些请求
2.11. 谷歌的关闭定向广告功能只是限制了谷歌向用户投放基于用户“兴趣”的定向广告
2.12. 勾选关闭并不能完全阻挡广告推送,用户还是会收到那些基于近期搜索记录和常用定位的广告推送
2.13. 关闭定向广告无法阻挡其他第三方网站的针对用户兴趣的广告投放,也不能在用户使用其他浏览器或是其他设备时,自动扩展关闭定向广告功能的适用范畴
2.14. 用户也不要天真地以为,关闭了定向广告投放,谷歌和其他公司就无法对自己进行数据追踪了
2.15. 用户的“请勿追踪”请求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拦截基于用户兴趣的广告投放行为
3. 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
3.1. 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产品
3.2. 免费版最亮手电筒
3.2.1. 亮安卓手机上所有的光源,将手机变成一个手电筒
3.2.2. 这款应用程序欺骗了它的千万用户
3.2.2.1. 这款应用程序一直在暗地里追踪用户的精确地理位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打包卖给了第三方机构,其中包括网络广告市场的各方参与者
3.3. 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一定是过错方
3.3.1. 手机用户可能不曾想到这么一个功能单一的应用程序竟会对他们进行数据追踪
3.3.1.1. 为了能在恰当位置和时点投放广告而追踪用户的网络活动和日常行为数据,并掌握消费者的口味、喜好和意图等个人信息
3.3.2. 没有向用户告知这款应用程序会“使用一种有效的网络设备识别和分析工具持续追踪用户地理位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打包出售给第三方机构的事实
3.4. 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已经违反了超级平台制定的规则
3.4.1. 谷歌要求“所有在Google Play商店上线的应用程序不应在其内容、名称、图示、说明文字或者展示页面中包含任何错误或者误导性的信息”
3.5. 谷歌不出手惩罚黄金海岸线科技公司
3.5.1. 明明可以将数据追踪行为限定在那些需要使用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应用程序中
3.5.2. 明明可以要求每一个应用程序都需在获得用户的明示授权后方可进行数据追踪
3.5.3. 给予用户关闭设备的数据追踪功能的操作权限
3.6. 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执法行动之后,它仍在追踪用户的位置信息
3.6.1. 这家公司还承诺将向用户披露后者的位置信息是在何时、通过何种途径、又是因何缘故而被采集、应用和分享的
3.6.2. 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只能通过修改手中移动设备的隐私设置方能禁止该应用程序的数据追踪行为
3.6.3. 隐私政策中并未明确列出这些第三方机构的名单以及用户数据的后续用途
3.7. 一些批评者认为该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支付民事罚款或给予用户一定赔偿
3.7.1. 这些都没有发生
3.8. 如今,Brightest Flashlight Free仍在Google
Play商店上傲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