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药品“变形记”:以市场价格两成购入,再以五成价格卖出

见习记者 胡玲玲 济南报道

配色对比明显的“高价回收”牌子,指向的不一定只是烟酒茶叶,还可能是各类药物。这些药品通过医疗保险等途径购买,经由非法回收人再次销售给药店、诊所,最终“回流”至患者。在转手过程中药物很可能被掺假,或是存在过期药品经重新包装后出售的情况,导致药品质量无法保证,延误患者治疗。“回流药”从何而来,流向何处?这背后存在哪些隐忧?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被隐蔽“洗白”的“回流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肿瘤靶向药、慢性病长期处方药是“药贩子”收购的主要种类,这些人通过线下医院派发收购卡片或是在网络上发布回收广告,核心要求在于“包装完好且剩余一年以上有效期”。

一位癌症患者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透露,“靶向药有耐药期,且价格大多上千,一些病友出于同理心,会在群里分享没吃完的药品。”因此,很多“药贩子”盯上了“病友群”,先是联系想要免费寄出剩余药物的病人,再“换个马甲”贩卖从患者那里获取到的药物。

在一些不规范的小诊所、非法经营的药店或是网络上,被“回收”的过期药品仍在暗中流通,乡村这类监管薄弱的地带往往成为“重灾区”。

“药贩子”依赖的另一条“更成体系”的路径是,使用他人医疗保障凭证购买药品,在购药费的基础上加价销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显示,“回流药”骗保犯罪已经呈现职业化倾向,形成“收卡—医保开药—收药—销售给医药机构—购药患者”的闭环。

6月中旬,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其打击医保诈骗犯罪专项行动结果:摧毁9个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00多人,查扣药品20多吨。

从定点医院、药店开出的药品,犯罪团伙以市场价两成的价格收进来,再以市场价五六成的价格销往外省市。很多特效药、慢性疾病用药的报销比例都在90%左右,加价后的价格仍然远低于市场价。

今年4月,国家医疗保障局曾通报了“回流药”的严重后果:有的药贩子在拆解重组“回流药”的过程中,剂量规格、药品种类产生混淆;儿童吃了成人药会有生命危险,需要促进血液循环的患者吃了凝血药可能会丧命;一些精神类麻醉镇痛类特殊药物,甚至被当成毒品转卖……

阻断“回流药”,还需立法保障

“回流药”产业的两端,大多连接的是老年人群体。一方面,老年人由于患有慢性病,报销比例高,在医院能够开到治疗高血压等疾病的常用处方药,就成了犯罪团伙的新目标。另一方面,一些“回流药”会以“低价药”形式出现,也有的不法分子会在“回流药物”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别的成分,改变外观,将其包装为“祖传秘方”,老年人对此防备不够充分。

从事医药行业的夏女士向记者表示,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在保存和运输方面都有着特定的要求,购买者可以多方“比价”,但最终还是要从正规平台购买,不买拆零和无包装的药品,还应注意包装盒内外的批号、生产日期以及有效期是否有误等。

此外,“回流药”的出现,亦与“过期药物回收”颇有关系。根据《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我国大约 78.6% 的家庭备有家庭小药箱,然而超过 80% 的家庭并没有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导致全国每年产生约 1.5 万吨的过期药品。

尽管一些地区设立了过期药品回收点,但整体上回收网络覆盖不够广泛,且部分回收点是临时搭设性质,有明确的回收时间期限。

甜甜(化名)是一名在读的药学专业学生,她和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着过期药物的志愿回收活动,并设计了一款基于太阳能的过期药物回收箱。她告诉记者,药店临期的药物大多会打折出售,或是让药店员工内部购买自行消化,有意识主动和药店达成合作进行药物回收的药厂并不多。她们一直穿梭在医院、药店和社区之间,希望更多人关注到过期药物回收的重要性。

“一些过期药物可以制成缓蚀剂等化学物质,继续发挥药用价值,有些就是需要规范化的无害处理,比起直接的丢弃,它们都有各自更好的归宿。”

北京大学医学伦理与法律系的王岳教授指出,药品回收除了靠责任感和公益行动之外,还需要立法来保障。他认为,药品浪费的首要问题还是上游的问题,只有减少以药补医、小病大治、开大处方等造成的多开药现象,买药或开药坚持适度适量原则,或是改变现有的大剂量包装,才能让大众没有那么多需要处理的多余药品,让药贩子无从骗药骗保。“老百姓没必要买那么多,不去对上游进行改变,执法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违法的速度。”

热门相关:腹黑老公圈宠:逃妻抱回家   废材归来:绝色魔君驭兽后   重生之悠然人生   我的阁楼通异界   侯门弃女之妖孽丞相赖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