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里藏着生活新期待,临沂这家小店流淌着无声的爱与温馨
把形似烟囱的面包卷从烤箱中取出,再将一捧芝麻扑向焦酥的面皮上,合适的温度把芝麻粒烫得微黄,随之是麦芽的香气浓郁在这十余平米的房间里。
整个过程中,六位烘焙师都小心翼翼,房间里没有声音,安静到可以听清芝麻烫熟的声音。
因为他们都是听障人士。
热闹的夜市里
有一家“无声”的面包小店
几位师傅的面包小店位于临沂鲁商夜市,这里是临沂市最热闹的夜市之一。
说是小店,其实是由一辆夜市地摊车改造而成,前来购买面包的熟客,会主动扫码支付等待制作,第一次来购买面包的客人,在发现收银处摆放着的“听障人士”爱心摊位时,也会对刚才在与店员沟通时遇阻表示理解。
遇到要沟通的时候,收银的女孩会用简单的手势或手机打字跟顾客交流。在一旁继续做蛋糕的,是摊位的老板田志鹏。
“90后”的他,也是一位听障人士。因先天原因,田志鹏从小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交流。眉眼弯起的笑容是这个大男孩,给顾客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成立蛋糕店的初衷,是缘于田志鹏找工作的屡次碰壁。这些挫折田志鹏都一一用文字记录下来,与人倾诉:因无法沟通,涉及高频次社交的工作无法胜任;因交流障碍,面试需学习提升的工作不被人看好。
一次外地的旅途中,田志鹏被一位听障人士开设的面包店铺所吸引。老板是一位听障人士,却通过自己的手艺和社会的理解,把面包卖向全国各地。这段经历给寻找工作受挫的田志鹏打了一针“强心剂”:“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这样,做起自己的小事业。”
每一份面包里
都倾注了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到临沂,田志鹏开始找糕点师傅拜师学艺。
学艺的过程是枯燥的,对于听障人士来说,交流不顺让学习难度增加不少。但田志鹏自己也介绍,听障人士因为无法察觉外界的声音,做起事来沉浸在自己小世界更加专注。
几个月的时间,田志鹏克服了困难,将一手好的面包工艺带到夜市,在这里支起了他第一个摊位。
努力换来的是认可。起初或是因为特殊群体的标签,让小店的生意得到了不少照顾,但后面不断返购的顾客,每晚100多个销量,是对田志鹏手艺无声的认可。
命运不公夺走了他倾听与述说的权力,但更温柔的种子却埋进他的心里。今年年初,田志鹏想开设第二家分店,这次他在网上发帖联络听障人士,希望组建一家无声面包店,给更多的听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更有尊严地活下去。
田志鹏说,无声面包店成立之初,他们预想过很多困难。
“我们担心不能和顾客沟通,他们会不高兴”“我们怕顾客对面包有什么建议,了解不到”……在纸上,几位师傅曾将自己的顾虑一一写下,田志鹏用手语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漂亮,人也善良。”
未来越来越好
每位师傅都有了自己的新愿望
来往小店的人对师傅们很有耐心,多数选择自主下单不主动打扰。也有不少顾客在领到面包后,将拇指伸出弯曲两次,向师傅们表示谢意。
小店也在开业后的摸索中做出改变,每个人选择了更适合的服务岗位:小周性格开朗,她改换负责店铺的销售和收银工作;小闫心灵手巧,她来负责烘焙面包;老冯勤劳,每次烤好的面包都是由他搬到小摊上。在摊位显眼处,还摆上了便利贴,来往的顾客可以在上面表达意见。
店里的六位面包师傅,来自全国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遭遇,但如今,他们都怀着同一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心,把善意倾注进每一份面包里。
现在的面包小屋,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新愿望:小闫希望多赚些钱,让刚刚组建的幸福家庭殷实些;来做学徒的小刘将来想自己开一家店,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听障人士就业;老板田志鹏则想把无声面包店开向全国,让更多有着像他一样求职困难经历的人,方便就近就业……
心中梦想用脚下步量。7月15日下午5时,150多块面包热气腾腾地出炉,师傅们将这些面包整齐地码进货架。热闹又有生气的夜晚,要来了。
人声鼎沸的临沂鲁商夜市里充满了人间烟火气,面包小摊前,也一直流淌着无声的爱与温馨。
记者手记
这是一份五味杂陈的记者手记。
7月12日晚,我来到了这家无声的面包小摊前,品尝了师傅们制作的“烟囱面包”——香甜、酥脆,干干净净。
负责售卖和收银的是小周,我在手机上打字问她:“您好,我是齐鲁晚报记者,面包真的很好吃!请问可以采访一下你们吗?”
小周一边往面包里挤配料一边认真地看着我手机上文字内容,然后高兴地对我使劲点点头。她给了我一张名片,上面是店铺的信息,还有他们老板的联系方式。按照名片上的地址信息,我来到了位于面包小摊处的地下商场,原来他们在地下有一个铺子,店里的师傅在下面烤面包,再将烤好的面包送往地上夜市进行售卖。
向几位正在烤面包的师傅表明来意后,他们在我手机上打字回复道:我们不会说话,老板出差马上回来,您能不能改天再来一次。我回答没问题,并添加了老板田志鹏的联系方式。
我坐在地下的商铺前,把买来的“烟囱面包”吃完,看着师傅们用手语交流,认真制作揉搓面团,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
7月14日晚,我接到了田志鹏发来的讯息:“店里的小闫在家做饭被烧伤了,能不能帮帮我们。”
看着发来的受伤视频和信息,我仔细回想着哪位是小闫。是在我问问题时,全程微笑但一直因害羞低头干活的小姑娘。
小闫家人正在医院照顾小闫
厄运专挑苦命人!沮丧的情绪在那一刻涌上我心头。我的采访还没有结束,没想到只过去两天时间,花样年华的姑娘经历了这样的遭遇。
职业的经历和报社的风骨,让我坚定着一个想法:去!去帮助她!
7月15日,一条线索,两路进行。下午我来到医院,完成了关于小闫烧伤经历的采访,晚上再次来到摊位前,补充了剩下的片段。
希望通过作品,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这一特殊的群体,帮助到小闫的病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李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