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不再许诺安全感

一个在小城市工作的朋友,组织年轻人的相亲群。需要两名男性加入,要求“体制内,90后……”

她告诉我,当地女孩子找对象普遍要求“体制内”。一位在企业工作的优秀男生,年薪达到二三十万,没什么女孩感兴趣。

可能这是很多地级市和县城的现状。

县城不是最先感受时代变化的地方,它们处在“信息时代的末梢”。比如,当小县城蜂拥买房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房地产时代结束了。

对编制的渴求也一样。

今天看到一个消息,山东10部门印发了一个文件,“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对一些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作出了安排。

对这文件不能太过认真,因为并不是省属事业单位都要转制。但是它至少说明,有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开始动了。

原因当然简单,就是政府没钱了。

这事发生在山东,更有标志意义。因为山东人对编制的崇拜领先于各地,这里的“松动”,确实可以理解为某种信号。

我想说的不是财政供养,而是个人的精神层面。当一个社会大部分优秀的年轻人都疯狂考编,认为这才是“上岸”,这是不正常的,也是可悲的。

获得编制不仅是福利待遇,也不仅是身份,而是一种“存在方式”:谨小慎微,服从,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一个社会的年轻人普遍为了“安全感”和“稳定”而让渡权利、思想和个性的时候,通常就是“不稳定”的开始。

如果我是一个年轻女子,在这个时候不会嫁给有编制的人。这不是因为他们怯懦、没有魅力,而是因为将来他们的生活可能会陷入动荡。

80年代的东北工人让人向往,而90年代的工人,却不得不仓皇退场,下半生没有着落。这也算是中国式的“周期律”。

和有编制相比,“纯个体”当然意味着风险、艰难和不确定,但是这种生活也自有魅力。

这两年我接触的朋友,几乎没有“体制内”的,都是一些餐馆、书店、酒吧、咖啡馆……从业者,大家都很艰难地去挣每一分钱,但是这些扎根在土地上的生存,让人感到踏实。

真正的安全感就在这里。接触具体的人和生活,而不是“文件”,会让人克服恐惧。这个世界上真正牢固的东西,就在这种艰难之中。

热门相关:我的女友不可能是怪物   99次出墙:老公,情难自禁   我的末世基地车   我真的是正派   女配她逆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