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鑫:一个人的水上“长征”
——2024巴黎奥运会系列人物报道之八
任何人只要选择了马拉松游泳项目,“苦”就是其职业宿命。
马拉松游泳,也被称为“公开水域十公里”游泳比赛,顾名思义,就是在海洋、江河等公开水域,以10公里为赛程,最快抵达终点者胜。
在奥林匹克赛场上,人们熟悉的是100米、200米游泳项目,即便是长距离游泳,也不过800米、1500米,而马拉松游泳长达10000米。这个距离,普通人光是在陆地上走,也要走两个多小时。
这是个极限考验运动员体力、意志力的超高难度项目,即便在奥运赛场,顶尖运动员无法游完全程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因此,它吓退了大量专业选手,又名“勇敢者的游戏”。
但是,辛鑫选择了这条让很多运动员望而生畏的“泳道”。
01
2012年,16岁的辛鑫在伦敦奥运会800米自由泳项目中止步于资格赛。随后,她另辟“绝径”,选择了马拉松游泳。
“就是因为它难,很多人不愿意练这个项目,所以,我才有这个机会。”辛鑫说。
2008年,马拉松游泳项目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上。为准备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我国游泳队建立马拉松游泳组。辛鑫恰逢其时,成为中国在这一项目上的唯一希望。
每天,她要在水里来回游15公里以上,是本就高强度训练的室内运动员的近两倍;在赛场上,她得扛过高温、急流、失温、蜇人的水母、深扎入肉的虫子,以及运动员间的身体撞击……在极端疲惫和压力下,她必须扼杀所有“叫苦”的念头,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想要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就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辛鑫说。
辛鑫做到了。她去高原特训、参加男子组比赛,即便肩痛难忍到叫出声,也一次次下水,向前、转身、再向前、再转身……周而复始,既不因疲惫和落后放弃冲刺,也不因枯燥和伤痛懈怠训练。她仿佛“身在苦中不知苦”,甚至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可以为这件事做得更多。”
她一路苦熬,终成队友们口中的“辛姐”。
从2015年起,她便陆续取得全国马拉松游泳冠军赛“五连冠”、全运会“三连冠”;2016年,她在里约奥运会拿了第4名,刷新我国运动员在这个项目上的最好成绩;2019年,她在光州世锦赛上为中国首夺世界冠军,打破了欧美选手在这一项目上的长年垄断……一次次创造历史,她是当之无愧的国内该项目“统治者”,亦是代表中国进军世界的“拓荒者”。
2019年7月,辛鑫在光州世锦赛女子十公里游泳中夺金
02
可是,越往远处游,她就越孤独。
马拉松游泳是一个人的“长征”。在耗时长达两小时的漫长旅途中,浸在水里的耳朵往往听不清风声、水声和岸上的吹哨声、欢呼声,更多时候是自己和自己对话。比赛到最后,“拼的就是意志的坚定,拼的就是谁先不放弃” 。
孤独也成了她训练和生活的常态。在室内训练的泳池里,比她晚来的人,总一个个地早早“起水”离去,只剩她还在训练;朝夕相处的晚辈队友亲口说,组员会把她视作队友“但不当朋友”。
“大家都不会理解你,我也不会很在乎这些事情。”在一天训练结束后,她累得不想说话,独自回到房间里,昏暗的灯光中,陪伴她的是舒缓的音乐和床头的草莓熊。“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一个人还挺好的。”
她只是一直、一直、一直地在往前游。日复一日地打磨身心,她似乎真的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铁姑娘”。
03
可人终究不是铁打的。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她不止一次想要放弃。
她五岁练游泳,小时候就问过父亲“游到多大是个头?”;里约奥运会后,20岁的辛鑫想过退役;在东京奥运会前,24岁的她在全国赛场上打起“退堂鼓”,“我想要放弃,真的累得不行了”。
她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比出自己满意的那种水平”“(自己)觉得没有遗憾,什么名次都能接受。”可日复一日地卧薪尝胆,又岂是一句轻飘飘的“无愧于心”能够释怀?
当她试图在东京复刻此前在世锦赛夺冠的战术,却最终以第八名成绩无缘奖牌时,她自觉辜负了所有人,并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让大家对这个项目失望了……”教练金浩替她说出了心底的“不甘”:“其实就是遗憾”。
赛后两个月,本该归队的她还深感迷茫,甚至对未来产生恐惧。面对教练所说的“你要做好比备战东京奥运会练得更苦、练得更累、练得更多的思想准备”,“最能吃苦”的她也被“吓到”了,“我能做到吗?”“我不想这样去做了。”
可她还是回来了。所有的不甘和疲惫,最终都随着满身伤痛,沉默地深潜水中。
在今年2月举行的多哈世锦赛上,人们再次看到“辛姐”久违的身影。
她一路落后,最后以37位的排名,艰难地拿到了一张巴黎奥运会参赛“门票”。这里当然有运气的成分,可若非她最后坚持冲刺,以1.7秒领先新加坡选手,亚洲名额也顺延不到她头上。
正如她很久之前的感慨,“当你有这个竞争实力的时候,幸运才好用”。
如今,在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下,27岁的辛鑫是唯一的中国选手。
这一次,她想享受比赛,“能回来(参赛)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能坚持(从事)这个项目,就已经是一种胜利。”
加油,辛鑫!
赛事预告
马拉松游泳女子10公里决赛
8月8日下午13:30
辛鑫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