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好写作这件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日前,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备选作品出炉,贵州“85后”新锐作家李晁凭借作品《雾中河》入围短篇小说名单。
三朵玫瑰花的微信表情,是李晁在朋友圈给自己的祝贺。小说集《雾中河》收录了他《雾中河》《午夜电影》《集美饭店》《风过处》等12篇作品,故事以西南河谷的雾水小镇为场域,展开叙述了各类生活图景,在“雾”与“水”的意象中直观人生的聚散与涨落。
在李晁看来,“雾”会带来一种朦胧感,似是而非,但又不全然,如果一个人熟悉一个地方,不管起多少雾,他仍能有所辨认。
“我的兴趣在于如何将‘雾’化的风景和小说的人际网络勾连起来,人际网络其实也可以看作一团雾气,我们只能大体地感受它,因为这之下的是一个个充满变化的人物,具体到个体,‘她’或‘他’的变化,反过来也能影响到整体,我着迷这样的过程。”李晁说。
李晁有着一个流动的童年,他出生在湖南,父母从事水电工作,因父母工作原因3岁便去到了四川,6岁又来到贵州,是“三线建设”的第三代水电子弟。幼时这种地域变动也送给了他另一种目光,既置身事内又可稍稍远眺,这两种维度正是李晁后来文学创作的一种视角。
如果把这种目光落到贵州这片土地上,于文学、文化的角度而言,李晁认为可以细微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谦逊则是他所遇到的最多人呈现的样态。
“人的样态反映了背后的土地,一个人站立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以怎样的姿态站立在这一片土地上,两者相辅相成。”他补充说,这里的谦逊并非是指不自信,而是一个人能持续从土地上学习到新知的状态。
在李晁的文字里,他的笔调多是冷峻而浓郁的,用词克制,极少使用长句的渲染。从中短篇小说集《朝南朝北》到《步履不停》,再到如今的《雾中河》,他笔下的人物多以青春为名,恰到好处地勾连起历史与现实,把人的迁移与固守、喧哗与孤独一一呈现,钩织出一幅幅独特的地方风景与人际网络。
相对于“长”,李晁似乎更倾向找到极致的“短”。他发表的作品大部分以短篇为主。对此他表示,“我酷爱短篇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辐射出去更多需要想象填补的空间,对我来说充满了艺术的挑战,难点在于如何在短的篇幅内给出令人信服的生活图景,它的紧密与漾荡形成了一种如同潮汐般的引力。”
从2007年在《上海文学》发表第一个小说算起,李晁的写作生涯至今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我确定写作志向时是16岁,在那个躁动不安的年纪遇到了文学,领略了汉语的美,纯粹地被汉语言的美所打动,进而更深地领略到文本背后体现的人的生存状态。”李晁说。
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阅读是李晁最满意的状态,也花费了他最多的时间。近些年来,李晁的阅读开始返回古典,不局限于文学,还有古典文化和思想。“这正是经典所要求的,它要求你回头看来时的路,知道我们经历过哪些?文学给了我另一个空间,写作于我而言,也是成长的重要道路。”
李晁认为,写作灵感的出现一定带着解决具体问题的面貌,而非凌空蹈虚。而触动则是另外一个层面,触动大多来自生活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