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能缺,就是不能缺精神!”他在高原点亮一盏明灯

杭州日报讯 那曲,意为“黑色的河流”,位于藏北高原。在2017年之前,那曲的许多村镇还没有通电,藏民们照明靠的是酥油灯,取暖靠的是牦牛粪。

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国网杭州萧山区供电公司员工秦维成为国家电网援藏大军中的一员,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那曲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高原点亮了电灯,把光明送到藏民家中。

援藏期间,他还和同事们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把先进的工作经验留在了那曲电力部门,促进了当地电力事业的长效发展。

2019年,秦维被评为第十四届“杭州市十大道德模范(平民英雄)”。

“在那曲

感觉把这辈子的苦都吃完了”

走进秦维的办公室,目光会不自觉地被墙上的一幅画吸引:连绵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

回望那段援藏经历,一个个艰苦的日子,就像画面中的一座座雪峰,每天咬着牙去攀登,当征服了它们之后,内心的骄傲和豪迈也如同阳光一般灿烂。

2016年年底,得知浙江电力系统将派出援藏队伍,秦维第一时间报了名。对藏区,他有着特殊的情感。

大学时,他从书上和电视里看到藏区的自然风光,被深深地吸引,期待有一天能去看一看。参加工作后,他资助过一个名叫洛桑松毛的藏族孩子,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分。后来终于去了藏区旅行,妻子身体不适,得到了当地藏民的无私帮助,让他特别感动。“大学时的渴望,资助西藏孩子的缘分,藏民的淳朴和热情,这些都感召着我。”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到了西藏,环境的恶劣还是超出了想象。人们戏称那曲只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温度最低时达零下45℃,平均海拔在45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40%。

“不到‘世界屋脊’走走,很难想象那里的电网建设之难!”一到那曲,秦维仗着自己身体素质不错,立即扑在工作上。没想到,一个星期后,身体产生了剧烈的高原反应,常常恶心、干呕、胸闷。随后,一场感冒直接把他干趴下了,去卫生院挂了三天盐水才好转。后来,支气管炎、肺炎接踵而至。身体不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工作强度大,使秦维体重一下子降了15公斤。

这些只是前奏,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建设点有28个,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开车要一整天。下到一个工地,一待就是一星期。”援藏的一年多时间里,秦维大部分时间都在各个工地之间穿梭。有的工地离乡镇、村民聚居地很远,他和同事们只能就近搭帐篷,没有热水,只能干吞糌粑、面包或压缩饼干。晚上,要盖四五层被子,才能勉强抵挡住寒气的侵袭。由于缺氧,基本上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就醒了。

在那曲,即便是在夏天,雪花也随时可能飘落,这给辗转在工地之间的援藏人员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有一次,车子行驶在盘山公路上,气温骤降,很快下起了雪。车胎突然打滑,幸亏司机师傅反应迅速,最终稳住了车子。当时汽车的一个轮子已经悬空了,再多滑一点,就会翻下悬崖。

回想起命悬一线的时刻,秦维有些后怕,但很快哈哈一笑:“在那曲,感觉把这辈子的苦都吃完了,以后就不会苦了。”

“什么都能缺

就是不能缺精神!”

住的是低矮的泥坯房,照明用的是昏暗的酥油灯,门口堆着取暖用的牦牛粪,家里没有一件电器……每次路过那些还没通电的村庄,秦维的心头都升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快点把电网建设好,帮助藏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种使命感促使他迅速克服各种身体不适,习惯高原的生活作息环境,投入到快节奏的工作中。

当时,那曲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主网项目(输变电工程)共计23个,投资27.27亿元,新建(扩建、改造)变电站27座,扩建开关站1座,新建35千伏及110千伏线路1096公里,涉及8个县,29个乡镇,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整个项目如果放在内地至少需要13个月。然而,在青藏高原需要面对漫长的冻土期,建设施工时间只能在5月至10月之间进行,这意味着要在5个多月时间里完成13个月的工作量。

作为改造升级工程业主项目部经理,秦维全面负责23个主网项目安全、质量、技术、物资、建设协调等岗位的基建流程日常管理工作,以及11家地市公司短期帮扶二级业主项目部对应工程的现场安全、质量、进度、物资的统筹协调。

一进藏,秦维就带领同事们开启了“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最累的活他第一个上,休息他总是最晚一个。当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袭来,有的组员情绪上出现波动,秦维激励大家:“缺氧、缺物资……我们什么都能缺,就是不能缺精神!”

为了如期完成任务,项目因地制宜采用了“串改并”工作方法。什么是“串改并”?一条10公里的施工线路,按照常规的“串联”方式,先做完一公里,再做下一公里;而“并联”方式,会把10公里分成5段,各段同时施工。这样,工期能大大缩短。但同时,由于人员更多,统筹协调工作变得更加繁重。为了协调各方,秦维有时一天要接打100多通电话,讲话讲到嗓子疼痛。

困难层出不穷,秦维的态度是:“不断地撞南墙,不断地改进。”有一次,设备在运输途中遇到公路塌方,延误了两天,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了工程进度。秦维和同事们一起讨论,迅速调整流程和时间表,将所有涉及不可预见因素的环节全部提前一个星期,“宁可设备等工人,不让工人等设备”,为意外风险留下足够处理时间。

“当时,国家电网有七个省级公司对口援助西藏七个地区进行电网建设,那曲的条件最艰苦,任务最艰巨,但也是最快完成的。”秦维的语气满是自豪。

“那曲的灯亮了

爸爸就回来了”

秦维在那曲日夜奋战的时候,家人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在递交援藏申请之前,秦维也曾有过内心的挣扎。毕竟,身后还有年迈的父母、劳碌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

记得那天晚上,秦维把自己想去援藏的想法告诉父亲时,在高原地区当过兵的父亲神情变得严肃:“这个事,你得考虑清楚啊,不是小事儿,搞不好有生命危险的。”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拍拍他的肩膀:“你放心去吧,不用操心我和你妈。”秦维望着父亲布满血丝的眼睛,无比心疼,不用说,这一夜父亲一定是辗转难眠。两位老人的身体并不好,一个脑动脉狭窄,一个长年有颈椎病,当儿子想去高原发光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支持。

妻子会是什么态度?秦维心里没底。她是一名医护人员,平时工作很忙,经常倒夜班。大女儿上幼儿园大班,小女儿才三岁,都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关键时期,这对任何一个妻子来说都是一副重担。

“妻子什么也没说,我知道她心里也是矛盾的。但是,她用行动表达了对我的支持。”秦维进藏后,大女儿“幼升小”的各种繁琐事务,妻子都独自完成;小女儿不小心磕破了头,怕秦维担心,妻子一直瞒着他;大女儿的腿确诊为病毒性关节炎,妻子四处找专家,寻医问药,却不透露半点风声。每次打电话,妻子都是报喜不报忧。“我明白,她是为了宽我的心,让我能安心工作。”

一段视频记录了妻子和女儿们的对话。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啊?我好想他!”

“宝宝乖,等那曲的灯亮了,爸爸就回来了……”

看到这段视频时,秦维热泪盈眶。

“如果重来一次

我依然会选择援藏”

尽管对家人亏欠太多,但是秦维说:“如果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援藏。”

秦维清晰地记得那曲某个小村庄通电时的场景。那天,全村30多个村民聚在了一起,架起了篝火,准备了洁白的哈达,像过节一样高兴。

一位藏民生平第一次按下电灯开关,“啪”的一声,白色节能灯发出莹白的光芒,将昏暗的房间照得亮堂堂。村民们的脸上笑容像格桑花般绽放,眼里闪着泪光。

开灯,对杭州人来说,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情,对第一次通电的那曲藏民来说,却是一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动作,他们从此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秦维说:“那一瞬间,我内心特别激动,觉得吃再多苦也值得。”

回首援藏岁月,秦维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帮助藏民通电后的那份由衷的满足感。那曲千千万万个孩子从此能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灯光下学习,千千万万个老人能用上更加舒适的电热毯、电暖气。

另外的收获是工作上的。援藏期间高强度的工作,因地制宜解决各类难题,让秦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总结提炼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这套工作方法不仅被那曲当地电力部门保留沿用,也让他回到浙江后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如今,秦维已经是浙江中新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有些援藏时积累的管理经验“现在依然很管用”。

从西藏回来后,秦维一直没有中断参与各种帮扶工作和公益行动。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有个“点亮玉树”公益团队,他是团队成员之一。多年来,“点亮玉树”公益行动帮助玉树多所学校通电、建设有氧图书馆、结对帮扶玉树贫困孩子。2023年,萧山区供电公司“点亮玉树”团队入选了第十一届“最美杭州人”。此外,秦维还参加了电力系统对舟山等地的帮扶工作。“帮扶助困这件事儿,我会长期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