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调查:下载非正规软件、输邀请码、能登录不能登出……还敢试吗?
前不久,一则“小天鹅被羊毛党一夜薅走7000万”的消息登上热搜。小天鹅的一家经销商在线上促销时,因输错数字,导致产品标价远低于日常,被“羊毛党”疯狂下单。
针对此事,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截至发稿,尚未有公开的调查结果。但有不少旁观者好奇:为什么一家并不知名的小经销商输错价格,能在短时间里吸引那么多人下单?
原因很简单——社交平台有专门的“羊毛党”群组,会监控不同渠道的优惠、促销信息乃至营销差错,及时分享“薅羊毛”途径。小天鹅的部分下单者,正是“羊毛党”群组成员。
那么,“羊毛党”群组真能省钱吗?社交平台上邀请加入“羊毛党”的帖子比比皆是,还有人发布以“躺赚”“吃霸王餐”“日入万元”为主题的“攻略”。它们是真的吗?
“薅羊毛”种类繁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薅羊毛”是利用不同平台、商家的促销规则,用尽量少的钱获得商品和服务。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只是“薅羊毛”的一种类型。目前,至少有3种不同类型的“薅羊毛”。
其中,利用平台促销规则获利,只是初级阶段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眼下,大部分平台为了提高App、小程序的用户量、打开率、用户使用时间等数据,设有各种优惠规则或游戏。
比如,“种菜”“种水果”“养鱼”等,属于打卡类。消费者每天浏览对应页面,完成相应动作,达到一定时间后,就能免费获得平台送出的商品。
再比如,“助力”“砍一刀”“拉好友”等,属于分享类。不仅要求消费者完成任务,还要求消费者将活动分享给亲朋好友,帮助平台扩大影响力。只有完成大量推广后,消费者才能获得平台赠送的商品乃至现金奖励。
此外,部分平台面向新用户或在帮助新商户推广时,也会推出优惠活动。消费者作为“平台新人”“品牌新人”等,有机会获得一定的折扣,但往往仅限一次。
第二大类“薅羊毛”来自专门的营销企业。这类企业虽然声称帮助消费者“薅羊毛”,其实是帮助商家进行推广 。具体的“薅羊毛”途径有聊天群、小程序、App等;“薅”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在“薅羊毛”聊天群中,群主会发布特定商家或商品的优惠信息,怂恿消费者下单,有些甚至表示可以“好评返现”,即消费者对指定商品给出好评后,能被返还下单金额,包括免单。
优惠信息中,有的来自群主及其所在营销公司的合作商家,有的为公司监控,比如小天鹅经销商的错误标价。
而在“薅羊毛”小程序和App中,除“好评返现”等方式外,也有要求消费者观看指定商家的广告或者购物后才能“薅羊毛”。记者尝试后,发现耗时耗力,颇有得不偿失的感觉。
例如,某“薅羊毛”App声称玩游戏后能获得“金币”,“金币”累计到一定数量,就能提取现金。事实上,用户除了要攒“金币”,还得提高账户“能级”;否则,同样是5000“金币”,“低能级”用户只能兑现0.1元,“高能级”却能兑现10元。
那么,怎样提高“能级”呢?有3种途径:一是在玩游戏时,观看页面跳出的广告,而不是直接关闭广告;二是购买广告中的商品,可惜相关商品品质和价格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三是充值玩游戏。
可是,该App制作粗糙,涉及的广告、商品、游戏质量很一般,让记者觉得为了有限的“羊毛”,实在不值得。
最后,是“薅羊毛”的升级版——下载专门的App、加入群组或团队,并担任“合伙人”,推广对应的App和“薅羊毛”方式 。相关App称,“合伙人”不仅能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商品,而且在缴纳电费等公共事业费等都有“优惠”。当然,这些“优惠”并非来自公共事业单位,而是依赖于用户的“层级”。
是“薅羊毛”,还是刷单、传销?
记者调查发现,有些“薅羊毛”群组、小程序及App很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
“我研究过部分‘薅羊毛’平台,有的涉嫌刷单,属于违法行为。”某电商平台运营人员陈林(化名)与记者一起测试了一款近期较为流行的“薅羊毛”App“SQ网”(化名)。
SQ网的主页几乎将主流电商平台、外卖平台一网打尽,包括陈林所在的公司。页面显示,通过SQ网“报名”后,消费者能获得比主流平台定价更低乃至免单的“福利”。但陈林说,他的公司与SQ网没有合作关系。
SQ网的“新手指南”介绍了“薅羊毛”的具体方式:消费者通过SQ网活动页面筛选想下单的商户“报名”,“报名”成功后,必须在30分钟内前往商户所在的主流电商、外卖平台下单。下单方式与正常消费一样,但消费完成后,须给商户好评并截图反馈到SQ网,然后获得返现。
“这不就是刷单吗?由于消费数据是真实的,返现行为在交易平台之外,所以平台很难识别。”陈林说。
比较同一家商户在SQ网与主流电商、外卖平台上的产品标价可以发现,大品牌的商品标价基本一致,SQ网的活动页面主要是一些小品牌、新店。据此推测,这才是SQ网的运营本质:打着“薅羊毛”的名义诱导消费者好评,帮助相关商户提高成交量、好评度 。
“消费者不要以为得了便宜,相关商户的‘好评’是刷出来的,所以商品质量、餐饮品质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陈林提醒。
某电商平台技术工程师唐静(化名)表示,类似SQ网提供的“薅羊毛”行为其实是平台的监控和打击重点,“只是这类App和小程序的开发成本很低,往往打掉一批,很快卷土重来。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参与,避免成为违法分子的帮凶。”根据今年9月1日起生效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刷单”“好评返现”等已构成违法,相关行为会被依法处置。
至于鼓动消费者成为“合伙人”或“运营商”的“薅羊毛”公司,则涉嫌传销 。
吆喝消费者成为“合伙人”在不少“薅羊毛”App中很常见
例如,TM公司(化名)声称可以为用户提供“92折付话费”“94折付电费”“免费旅游”“霸王餐”等“薅羊毛”服务,但前提是消费者先花39元成为该公司“会员”,然后通过购买或参与运营的方式,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或“运营商”。
TM公司的运营体系分为VIP、运营商、分公司、市合伙人、省合伙人等不同级别。其中,“市合伙人”的购买资格580元/人,省合伙人1980元/人;一期“运营商”的任务是直接推动10个会员、建立50个会员团队,二期“运营商”须直接推动20个会员、建立100个会员团队……
该公司还有“拉新”奖励,表示VIP邀请好友后,“他注册了,签到1次你立刻到账0.3元;他完成首单任务,你立刻到账1元;全平台全渠道他使用了,你有佣金;他们发展市场,你有佣金;运营商和分公司是被动管道收益……”
TM公司的分级和佣金模式
《禁止传销条例》明确:“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比照法律条文,再看TM公司的升级途径,还敢尝试吗?
羊毛没薅到,陷阱却不少
半个多月来,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尝试了不同的“薅羊毛”App、小程序,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几乎每一步,都感觉踏入了陷阱。
比如,在下载部分“薅羊毛”App时,发现这些App并非来自正规的应用软件市场,而是要根据“线人”提供的链接下载 。这意味着,记者将自己的手机开放给了未经审核通过的软件,有相当大的风险。
再比如,“薅羊毛”需要提供用户信息,包括微信号、QQ号、手机号,涉及“下单好评后再返现”的,还须提供支付账户信息 。面对这些运营在灰色地带的App、小程序,提供这些信息真的安全吗?
在调查某“薅羊毛”小程序后,记者试图删除账号信息,却发现整个页面都找不到删除选项;退而求其次,希望能登出账号,依旧无法做到。最后,通过查阅“用户须知”发现,要想删除账号,必须通过邮件联系开发团队。然而,联系后,真的能删除吗?联系过程中,是否要提供更多的个人信息?
想要删除账号,步骤多多
还有,部分“薅羊毛”App在用户注册时,不仅索要手机号等信息,而且要提供“邀请号”,“邀请号”来自部分鼓吹“薅羊毛”的群主或“攻略” 。那么,当用户输入对应的号码后,是不是成为该群主或“攻略”撰写者的下线了呢?
此外,有些“薅羊毛”看似划算,但细究之下,会发现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蒙蔽消费者 。
某“薅羊毛”平台上有不少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商品价格要比品牌自有渠道便宜不少。比如,某餐饮品牌原价16元的套餐,“薅羊毛”平台的标价为13元。不过,该品牌有会员制,16元套餐的会员价为9.6元。记者尝试在“薅羊毛”平台下单,发现页面跳转到了品牌自有渠道,只不过变成委托第三方下单。
以此推测,很可能是“薅羊毛”平台拥有品牌的会员资格,然后帮助消费者下单。消费者看似得到优惠,但每一单“薅羊毛”平台都能赚取3.4元的差价。
事实上,品牌的会员成本也不高,消费者花19元就能获得,而且品牌会员权益中,除了买套餐打6折外,还有免费礼券等其他优惠。
可见,“薅羊毛”看似赚便宜,其实各有问题。
其中,正规电商平台、商家推出的优惠活动,属于正常的营销,只是出于成本考虑,优惠幅度有限,而且要消费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此,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是否参与。
至于那些鼓吹“低成本、高回报”的第三方“薅羊毛”群组、网站、小程序、App等,消费者务必提高警惕。因为通过这些渠道,很可能羊毛薅不到,却将个人信息拱手送上,乃至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帮凶,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