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二医大附属医院安建雄,创新成立首个高考失眠门诊惠及全国学子
“您也给我治治吧!”刚上高一的小莎(化名)急切地对安建雄教授说。
9月3日上午,安建雄教授照常一大早来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与睡眠中心的门诊,而等候的患者们也早早排起了长队。来自山西的小莎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据小莎父母描述,她从一年前便有了抑郁情绪,和同学聊天时总提到“活着没意思”之类的消极话,后又总出现幻听的情况,而且学习成绩也迅速下滑。在老师的建议下,父母带领小莎去当地的心理门诊就诊,在此之后,小莎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了多种抗抑郁类药物,但一年来总不见起色。小莎的父母从同事那获悉安建雄教授用麻醉学原理创新诊疗为高考学生治好抑郁合并失眠,成功考取大学的故事,抱着试试的心态,他们带着小莎来到了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安建雄教授详细地询问了小莎的症状,随后又看了小莎过往所服用的药物,初步诊断其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随后又开了部分检查。安建雄安慰小莎道:“你来对地方了,放松心情接受治疗,我们目前接诊了许多高考的孩子,至今还没有过失败的案例呢。”
小莎也急切地说道:“您也快给我治治吧。”
当天上午,除了小莎外,还有两三名学生在等待安建雄为其看诊。
超快速抗抑郁与多模式睡眠,
率先提出多项创新理论及新学说
现代麻醉学从1846年诞生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安建雄认为,麻醉学发展经历最初的镇痛,接踵而来的是关注安全、舒适和预后等四个阶段,而一些有识之士当下正在艰难地探索第五个阶段:麻醉学原理和技术治疗疑难病。2020年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先后成立睡眠医学学组和创新诊疗学组,中国睡眠研究会也成立了麻醉与疼痛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则在2016年就成立了以麻醉学家为核心的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2023年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率先成立“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2024年《麻醉创新诊疗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以上这些都标志着麻醉创新诊疗学正在形成麻醉学一门新的亚学科。
安建雄团队从麻醉创新诊疗学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临床诊疗体系的建立,以及实验室研究等诸多方面为该领域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麻醉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多学科知识,以及以气管插管、神经和血管穿刺术为代表的介入医学技能。但安建雄教授认为麻醉医生最大优势是“个性化医疗的典范”,因为迄今没有任何医生(包括重症医学)能像麻醉医生一样,从病人进入手术室便分分秒秒守候在病人身旁,并密切监测和调控病人的生命体征,持续不断进行诊断、鉴别诊断、修正诊断、并采取相应处置。安建雄团队在从事疼痛、失眠、抑郁等疾病创新治疗时,深刻体验到麻醉医生的个性化医疗在创新诊疗过程无以伦比的优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安建雄研究生毕业后分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麻醉科工作,时任科主任的著名麻醉学家刘进教授给过他一个命题:“麻醉医生到底能不能治好一个病?”,这一问引导安建雄和同事及学生们,以极大勇气从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慢性盆腔痛、股骨头坏死和顽固性失眠等疑难病的创新诊疗和理论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和国内权威期刊上,更难得的是,睡眠滴定研究让麻醉医生意外发现失眠障碍快速诊断新方法,证实麻醉医生在诊断领域也能有所作为。
在人才培养方面,安建雄2010年开始培养麻醉创新诊疗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进修医师,同时启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睡眠医学中国行》巡讲,2023年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开办麻醉创新诊疗学术带头人培训与进修联合项目,经过9期的实践,已经形成以“培养一代名医,造福一方百姓”为目的的鲜明文化特征,获得良好效果。目前,其已经为全国各地培养了300余名麻醉创新诊疗人才,麻醉创新理念和技术正是通过他们星火燎原麻醉创新诊疗工作。
慢性失眠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安建雄团队提出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学说:慢性失眠障碍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节律的紊乱,长期睡眠节律紊乱会引起包括脑和脊髓在内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广泛损伤;传统的安眠类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损伤。用病人自控仿生睡眠为主的多模式睡眠反复、长期纠正紊乱的睡眠节律,不仅可以恢复脑功能,也即恢复正常睡眠节律,也会修复中枢神经结构性损伤。
而后在该学说的基础上,创新提出“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创建“两快一滴定”方案解决抑郁与失眠共病难题,为睡眠医学增加了中国元素。
病人自控睡眠是指当患者需要睡觉时,自己可以通过自控给药装置,将可诱导自然睡眠的药物按照预先规定的安全剂量注入静脉而入睡。病人自控睡眠的疗效开始主要体现在纠正异常的睡眠节律,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反复调控睡眠结构,达到缓解失眠焦虑的同时,因慢性失眠损伤的脑神经结构也会得以修复,最终达到治愈失眠的目的。安建雄博士提出的病人自控睡眠(patient-controlled sleep)新概念先后发表在中、英文权威期刊。
多模式睡眠则是根据患者失眠障碍的特征以及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配合病人自控给药装置,在实时心电、脑电、呼吸监测下,通过不同药物和治疗方法配合的一种个性化治疗手段,旨在恢复患者正常睡眠周期的同时,也治疗由失眠引发的一系列焦虑、抑郁、药物依赖和睡眠认知障碍综合征。“多模式睡眠”(multimodal sleep)包括五个基本步骤:多学科评估,滴定,药物依赖脱毒,患者居家自控睡眠和预防复发。“多模式睡眠”由我国麻醉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安建雄博士提出,先后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华麻醉学杂志》和美国睡眠医学会官方杂志Clin J Sleep Med《临床睡眠医学杂志》。
学术自信与社会担当,
创新成立首个高考睡眠门诊
安建雄团队从2010年开始研究抑郁失眠创新诊疗,先后发表病人“自控睡眠”、“多模式睡眠”、“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学说”等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2020年发表手术病人术前紧张与焦虑对病人预后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上述创新体系为顽固性失眠和抑郁病人的诊疗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临床上也获得良好效果。
2022年,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安建雄在这里创建了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快速抗抑郁专门机构:快速抗抑郁中心。2024年,“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立。这一中心也是我国首个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创始人安建雄带领团队将二次升级的改良电休克技术,联合“静脉快速抗抑郁”及“病人居家自控睡眠调控”,形成新的以调控和修复中枢神经功能和结构异常的临床诊疗方案:“超快速抗抑郁”。
安建雄表示:“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就是医德,要想患者之所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020年,安建雄博士团队接诊了第一例被失眠问题困扰的高考生,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8年的抑郁病史。通过安建雄团队“两快一滴定”的诊疗方法,让其居家睡眠调控,最终,这个孩子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而且关于失眠等问题的治疗,年龄越好效果越好。”秉承着承担社会责任的想法,安建雄博士开始接诊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安建雄博士这里康复,从休学中回到学校、从成绩下滑到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通过案例积累、技术成熟、临床打磨,2024年,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批准安建雄抑郁与失眠创新诊疗团队正式成立“高考睡眠门诊”,旨在帮助即将参加高考并有失眠和抑郁障碍的高三同学提供专业服务。
中国医科大学在读博士刘悦跟随安建雄学习已经一年有余,谈起对安建雄教授的印象,刘悦表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的各项要求,其实在安老师的日常工作中都能得以体现。在专业上,安老师有着对神经修复的坚定信念,十年如一日的不用一支激素、不损毁一根神经;对患者及工作极度负责,一切以病人的舒适、疗效、利益为中心,每天都坚持在一线工作、时刻督促科室人员的技术。每次治疗完成都会为患者盖好被子、扶好扶手,不忽略每一个工作细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安建雄博士经常说的一句话,更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医理念。他特别重视避免给病人带来医源性生理、精神和经济损失,强调只把自己或亲人愿意接受的方法用于病人。他主张多学科治疗疼痛,方法上提倡“三先三后”原则,即先简后繁、先安全后危险、先无创后有创。日常医疗行为则积极倡导和推行“首先不伤害原则”。
安建雄,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我国失眠与疼痛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目前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超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兼任南方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脑病研究所所长。
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建立新型丘脑痛、三叉神经痛和臂丛神经痛动物模型;临床疼痛用“两弹一调控”替代传统的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术;在睡眠医学领域,提出“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创建“两快一滴定”方案解决抑郁与失眠共病难题;发现偏深静脉麻醉降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及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机制;提出超级电休克与超快速抗抑郁等新概念。2022年,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安建雄在这里创建了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快速抗抑郁中心。2024年,安建雄又创建“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取代两年前的快速抗抑郁中心。创始人安建雄带领团队将二次升级的改良电休克技术,联合“静脉快速抗抑郁”及“病人居家自控睡眠调控”,形成新的以调控和修复中枢神经功能和结构异常的“超快速抗抑郁”临床诊疗方案。
1999年留学英国St.Thomas医院,2001-2004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
主要学术任职: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创新诊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发起人和组长,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围术期医学会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工作组发起人和组长。《手术》杂志副总编辑、《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副总编辑。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于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