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篆刻大赛:传承与创新之舞

杭州日报讯 今年5月,杭州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事——“让文物活起来”——2024年杭州的博物馆“镇馆之宝”主题篆刻大赛。

如何通过篆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深度挖掘并展示杭州的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文化价值,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人陈军表示,金石篆刻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杭州本地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篆刻艺术来讲述杭州的“镇馆之宝”,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讲述杭州故事,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是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

本次大赛分为定向征稿与社会征稿两种。定向约稿邀请西泠印社社员围绕杭州的博物馆“镇馆之宝”进行创作,而社会征稿则面向广大公众,取消年龄限制,鼓励更多人用篆刻艺术讲述杭州宝藏的故事。

这一举措为大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意与活力。如特邀作者王义骅刻的是桐庐县博物馆藏“南朝舍利石函”。根据石函粗犷的纹理和朴实的质感,王义骅巧妙地运用浙派细白文风格配以遒劲的线条,将南朝舍利石函外表的质感通过篆刻的手法呈现在小小方寸之中。王义骅说,“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分为两个阶段。由于‘函’字较为复杂,我进行了二次创作,最终完成目前的效果。”

社会征稿作品中也有不少新鲜创意。来自浙江青田的汤叶勇在看到征稿启事后,便思考如何将篆刻传统与文物内涵相结合。后来,他以清代陈鸿寿铭杨彭年制的紫砂壶作为创作主题,运用浙派篆刻风格进行创作,历时一个月不断调整、打磨,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

中国印学博物馆林老师介绍,通过将文物与篆刻有机结合的呈现方式,观众在欣赏篆刻艺术的同时,了解了杭州众多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和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参与投稿的作者年龄跨度大,其中不乏小朋友的踊跃参与。这不仅是对篆刻艺术的推广,更多的是通过大赛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州的文化,让全社会广泛参与,传达我们的文化瑰宝,共同保护和传承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配合大赛,主办方还举办了一系列展览、讲座和研学活动。其中,“篆刻艺术的融古创新”讲座现场,观众在欣赏各时代印章的文字流变与风格特征的同时,了解了篆刻艺术的线质之美、章法之美。“西泠篆旅——我是文物体验官研学活动”,则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他们亲身体验了篆刻艺术的魅力,并完成了专属于自己的作品。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陈军表示,通过篆刻艺术,让杭州的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真正地“让文物活起来”。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推动了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