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警方提醒:年轻学生恐成为诈骗犯“新韭菜”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台湾以前规定满20岁法定上成年,可免法定代理人同意签署契约、办理信用卡,但今年元旦起,成年年龄下修至18岁,大学生都可自行开户、申办信用卡等。然而岛内警方人员提醒,这些年轻学生恐成为诈骗犯的“新韭菜”。

据台湾《联合报》24日报道,台中市警方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11月,18-19岁的诈骗案受害者有206人,与去年同期95人相比增加111人,增加1.16倍。台湾“刑事局”2021年的统计显示,学生中诈骗受害者有4462人,占总数的9.9%;去年人数增加到5134人,占总数比例虽降为9.7%,但实际上却是因为岛内诈骗横行,受害者总数从44674人暴增到53062人。

今年因岛内下修成年年龄,导致被骗学生人数更多。《联合报》提到今年10月爆出的一大案例:逢甲大学、东海大学等台湾中部多所大学的学生,遭“电玩商家”林某诈骗,他以无卡分期付款方式行骗,受害大学生达119人,其中18-19岁的比例达32%。另一个案例是来自台中市年仅21岁的游某,前年年底伙同女友经营博彩、诈骗机房,利用网络广告,吸引受害者与其联络后进而诈骗。初步清查被害人超过70人,其中有8人是17-22岁的学生,有学生还把近10万元新台币的储蓄投入虚拟货币投资账户,全都血本无归。有台中市议员提到,在成年年龄下修至18岁之后,受害者甚至可能是高三学生,教育系统应该尽快加强教育,随时把握学生受骗的状况。

台湾学生受诈骗,主要源自不少人成为“卡奴”。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股市遭遇股灾,连带房地产市场也行情低迷,民怨不断。这时候,放宽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就成了“救市”之举,台湾地区的各类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起初审核还比较严格,但后来银行的噱头一个比一个响亮,喊出“五分钟发卡”“只要会呼吸就能办卡”等口号,下至十几岁的学生,上至75岁的老年人,都能随意办卡。也正是台湾年轻的学生“办卡心切”,导致诈骗犯容易钻空子。

除了依赖办卡以外,学生还有个易受骗的原因是热心。台湾联合新闻网在针对“电玩商家”一事报道时称,有逢甲大学的受害学生称,并不是贪图几千块钱,而是想帮一下朋友的业绩,诈骗犯的话术常包括借用学生身份获得一些网络商家的“学生特惠”。也有一些受害者是好心捐钱给非营利组织,结果个人资料反而被暴露。

自民进党2016年上台以来,岛内治安环境不断恶化,诈骗案一直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光是去年岛内诈骗财产损失就将近70亿元新台币,5年增长75%。为了“打诈”,民进党当局组成所谓的“台湾队”,去年投入14亿元新台币,然而去年下半年岛内诈骗案比上半年暴增3000多起。今年,又宣布通过所谓的“打诈行动纲领1.5版”,豪掷13亿元新台币。结果诈骗案反而越打越多。12月1日,台湾“高检署”公布称,截至今年10月共查获电信诈骗团伙1601个、嫌犯14445人,查扣赃款40.5亿新台币,均比去年同期高。

“立委”赖士葆日前表示,这几年蔡当局出动行政机器,且投注大笔金钱来防诈,但诈骗集团的手法不停地“推陈出新”,当局的“打诈台湾队可以说彻底被诈骗集团打趴”。台媒也说,岛内民众现在打开脸书和各大社群媒体,随处可见冒用社福团体及名人销售的产品广告,还有一堆投资诈骗信息,更有许多商品假冒正牌公司的网页销售,只要稍有不慎,不仅受骗,连信用卡和个人资料都一并被盗。

台媒称,就算好不容易抓到诈骗集团,不是轻放就是轻判——台南警方破获一个诈骗集团,成员全被无保释放;台湾人甚至到世界各地行骗,被黑吃黑或遭凌虐,驻外单位还得营救回台,“台湾已然成为诈骗者的天堂”。据报道,台湾近5年诈骗案侦结起诉率仅为21.9%,多以犯罪嫌疑不足理由不予起诉。

《联合报》提到三点:一是一些部门显然交出了不及格的成绩,该管的没管好,把责任两手一摊推到金融业;其次,当局碰到境外机构就手软。包括谷歌和脸书都是跨境平台,平台诈骗广告下架慢的老问题,却不见当局采取罚款等更有力的措施,间接导致更多民众受害。第三个问题,也是最根本、被外界诟病的问题,岛内司法体系对诈骗罪的判决、量刑结果,使诈骗罪在台湾形同轻罪。近一年来,不论是岛内或跨境诈骗,这些嫌犯轻易交保,或判刑后却很快假释的消息时有所闻,这也使诈骗团伙更加有恃无恐,即使被关,没多久就被放出来。文章称,如果当局官员不深入检讨改善这些问题,宣称的打诈成效只会不断被数字打脸。

热门相关:贴身侍卫   都市极品小医圣   凤逆天下:腹黑魔君妖娆后   一等狂后:绝色驭兽师   我寄人间